别再弄错:“筚路蓝缕”的“路”不是路,“驽马十驾”亦非十辆车。别再弄错了:“筚路蓝缕”中的“路”,其实不是路!别再弄错了:“驽马十驾”并非十辆马车!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1)

汉语是世界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语种,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成语。但是,由于时代变迁,有些本来非常易懂的词语,在人们的印象中慢慢变得似是而非起来。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描写创业者的艰苦与不易时,常常会用到一个词,那就是“筚路蓝缕”。“蓝缕”好理解,指的是破衣服。那么,“筚路”又是什么“路”呢?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2)

单说一个“路”字,很好理解,那就是人们脚下走的道路。《说文》称:“路,道也。”《尔雅》称:“路,途也。”所谓的道、途,就是供人往来通行的地方。

“路、道、途”虽然都是供人行走的,但是,在古人的理解中,三者又有区别。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3)

《周礼·地官》载:“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文后的注解说:“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三者的规格不同,用现代道路作比,“途”为乡村公路,“道”可算是省道,“路”则相当于国道,而后来的“秦驰道”就有类于现代的高速公路。

“筚路”是个什么“路”呢?其实“筚路”之“路”并非路,而是“车”。“筚”的本义是用竹子编成的篱笆,泛指用竹子、荆条等织成的器物。如“筚门”,就是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常用以喻指贫户居室。“筚路”就是柴车(车身以荆竹编织,简陋无饰),泛指简陋的车子。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4)

在这里,“路”是个通假字,通“辂”。“辂,车軨前横木也《说文》。” 辂本是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后来用以指代为车。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后来引申为古代的大车,比如帝王用的辂车。如《国语·晋语七》中的“辂车十五乘。”《旧唐书·刘子玄传》中的“至如陵庙巡谒,王公册命,则盛服冠履,乘彼辂车”均是。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5)

又如,《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就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再如,《荀子·正论》“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句中的“大路”即为“大车”,意思是“乘坐铺有越地草席作垫褥的大车,心情才安适”。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6)

除了道路与“车”之外,“路”字的引申义还有“路程、行程”,如陶潜《桃花源记》中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再引申为思路或行动的途径,以及路子、门路等等。

对于成语的理解,望文生义式的瞎猜,往往都会出错。再如“驽马十驾”,也往往被人误以为是十驾马车。其实,“十驾”并非指车,而是路程。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7)

“驽马十驾”源出《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其中的“骐骥”,意为能日行千里的骏马,“驽马”指的是身弱体衰的老马。而十驾之“驾”,表示的是距离,马驾车走一天的路程,谓之“一驾”,“十驾”就是老马拉车坚持走完十天的路程。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8)

荀子上段话的意思是,千里马虽然超群出众,但是它一跃,最远也达不到十步;而普通的老马虽然走得很慢,如能走上十天同样也能跑出很远,这就是坚持不懈的结果。后来用以比喻资质差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走多了弯路便是坦途(别再弄错筚路蓝缕)(9)

其实,“驽马十驾”是另一种“龟兔赛跑”。只是,有些人明明是“驽马”,不仅不怀“十驾”之志,走起路来还停停歇歇、慢慢腾腾,面对飞驰而过的“骏马”,也只是暗自抱怨,不思追赶。除了自怨自怜,还打下功夫摆出一副愤世嫉俗的姿态“喷天、喷地、喷空气”,这样的生存的状态,才是真的“毁人不倦”。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轻装前进、奋起直追!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