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部落里脾气最坏的小卓玛(听拉巴卓玛讲述)(1)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植被覆盖度及土壤湿度观测。图由受访者提供

前不久,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传来好消息:他们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研究有新进展。好消息的背后是科研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研究冰川,通过什么途径研究冰川,研究冰川能获得什么?日前,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高级工程师拉巴卓玛,一起来听一听她给山川湖泊做“体检”的故事。记者 赵越

遥感就是“CT” 气象业务中广泛应用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地感知”。它通过遥感器“遥远”地采集目标对象的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取有关目标、或地区、或现象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和技术。

1998年1月,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成立,我区正式开展气象遥感监测工作,主要承担全区积雪、林火、干旱、植被长势和湖泊的遥感监测业务服务和相关的遥感应用研究工作。“人在生病时会去医院做CT检查,确定病因。通俗地说,卫星遥感监测就是在给地表做CT检查,我们的工作就是给西藏的山川湖泊做‘体检’,看看它们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拉巴卓玛笑着说。

随着遥感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卫星遥感资料已经应用于气象业务中的许多方面。拉巴卓玛介绍,比如在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中,卫星资料可以应用在大尺度大气、温度探测,从而使天气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更为完全和准确。在气候研究中,可通过卫星监测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变化、海洋、下垫面等信息、大气成分等,这对气候学研究有很大的推进作用。在森林火点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卫星遥感资料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气温接近零下50℃ GPS定位仪“失灵”了

2006年,年轻的拉巴卓玛成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的一员,从气象遥感监测业务到气象遥感研究,随着工作内容发生改变,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事专项研究后,拉巴卓玛参与野外科研的机会逐渐增多。沿途的风景、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一手的科研数据,总是不断地激励着她。然而,并不是每一次野外科研都是顺利的。GPS定位仪、照相机、光谱仪和六要素仪是“出差四件套”。有一回,她和团队奔赴羌塘草原腹地开展科研工作。就在他们抵达目的地下车后,手中的GPS定位仪失灵了。“我们想,这块GPS定位仪是进口货,不可能这么脆弱吧!一时间,大家都慌了神,纷纷围上来捣鼓这块罢工的GPS定位仪。”最后,才发现不是仪器坏了,而是气温接近零下50℃,导致仪器无法正常运转。

研究青藏高原冰川积雪 对区域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实践,拉巴卓玛把自己的研究的目光朝向了青藏高原冰川和积雪遥感。同时,她还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

前不久,拉巴卓玛发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1976—2020年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及冰湖遥感监测数据集》。这篇论文利用1976年至2020年的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提取了西藏境内杰玛央宗冰川、普若岗日冰川、枪勇冰川、米堆冰川、什俄冰川、什磨冰川、增冰川7条典型冰川及其末端冰湖的矢量边界,分析了近44年的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尤其对断裂冰川和冰川消融所形成的小冰湖区域进行了重点讨论。

“这7条典型冰川分布在我区西南部、北部、南部和东部区域,可以反映受西风和印度洋夏季风气候系统影响下的冰川变化情况,也可以反映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相对自然条件下的冰川变化特征,为评估青藏高原河湖源头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拉巴卓玛对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如数家珍。

卫星遥感监测的意义 是科研工作推进的初衷

下载卫星遥感影像,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制作服务产品,最终应用于天气预报、科研支撑、政府决策等。“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当我们发现一片区域出现冰川退缩或前进,水体萎缩或重现等现象时,我们就会去当地验证这件事,了解周围地形和环境变化,获取实地观测数据。”拉巴卓玛说。所以,总的来说卫星遥感监测是一个不断求真的过程。

由于高原天空状况优良,晴空日数较多,十分利于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我坚定地认为,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工作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坚持科研的初衷。”拉巴卓玛娓娓道来。

首先,卫星遥感监测工作,可直观看到全区生态环境变化的好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其次,森林火灾监测系统的运行,能够及时监测到全区火点信息,杜绝火灾的蔓延发展。再次,定期对于冰川的监测,可预防冰崩、冰湖溃决和融雪型冰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日前,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加强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冰川、荒漠、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推动长期研究工作,掌握青藏高原生态本底及其变化。因此,我们更要发挥专业优势,把卫星遥感监测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