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1)

大竹县隶属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南部,东邻梁平区、垫江县,南接邻水县,西界广安区、渠县,北连达川区。大竹县幅员面积2078.79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23个镇、5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竹县常住人口为841960人。

大竹县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置县;素有“中国苎麻之乡” 、“中国香椿第一县” 、“中国醪糟之都” 、“中国糯米之乡” 、“川东绿竹之乡” [称号;境内有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启于先秦、兴于三国的古官驿道,有中欧结合式建筑群清河古镇,云雾山景区等景观。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2)

大竹县建置沿革史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3)

秦汉时期大竹县附近

古时,大竹为賨族(板楯族)主要活动区域。后,巴族凭借武力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向西扩张,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巴子国,辖境包括賨族聚居地。秦灭巴后,以其地置巴郡,下辖宕渠等7县。今大竹县地始为宕渠县域。

宕渠析置邻山县距今1488年;宕渠析置大竹县距今1285年。邻、竹二县接壤,先后三分四合。元朝至元年间,邻山并入大竹后,未再分置。

唐宋时期,县域在今渠县北部,幅员较小;元时邻山、邻水并入,幅员扩大两倍;明时分置邻水后,至今609年无大的变化。唐时,大竹设6乡。宋时,“邻山设4乡10镇。”明时,“大竹编户14里”。清代和民国时多以铜锣山为界,视其地势、人口及施政条件诸情况,先后实行过乡里、段团、闾邻、联保、区乡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行政区划分合频繁,至1962年始稳定。

第一节 沿 革

一、建置邻山县

南梁大同三年(537),以南宕渠郡下的宕渠县,析置邻山县,并置邻州。州县治均设在金城(今大竹四合场)。

西魏,废帝元年(552)改邻州为邻山郡,隶属梁州,仍辖邻山、邻水二县。

北周于信州设总管府,邻山县属信州总管府下的梁州邻山郡。

隋末裁撤邻山县,郡治迁入邻水境内,县域划入流江、邻水二县。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4)

唐武德元年(618),分邻水复置邻山县,县治仍在金城;同年分垫江新置盐泉县,县治设在今大竹童家乡境内。四县同属邻州。八年废邻州,并将盐泉并入邻山,改属梁州。

二、建置大竹县

武周久视元年(700),分蓬州宕渠县东部新建大竹县,属蓬州。县治在今渠县汉碑乡沈府君阙南一里处。

唐天宝元年(742),蓬州改称咸安郡,县属咸安郡。至德二年(757),县第一次并入邻山,改属渠州。不久,复置大竹县。宝历元年(825),第二次并入邻山,后又分置大竹县。

五代梁开平元年~北宋乾德三年(907~965)的58年间,均置有渠州,下辖流江、大竹、邻山、邻水、渠江5县。

北宋至道二年(996),第三次并入邻山。县属邻州。大中年间,又复置大竹县。景祐二年(1035),降大竹为镇,划属流江县。绍兴三年(1133),渠州守令何修请准复置大竹县仍属渠州。宝庆三年(1227),果州升级为顺庆府,县属顺庆府。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5)

元至元二十年(1283),邻山、邻水并入大竹,属顺庆路。县治迁入原邻山境内的木门镇(今竹阳镇)。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大夏王朝。

夏天统元年至开熙五年(1362~1371,即元至正二十二年~宣光元年),县为大夏政权所辖。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6)

明洪武九年(1376),所属顺庆府下的广安州。成化元年(1465)分大竹南部复置邻水县。万历年间,曾在县四合镇设置顺庆分府,辅治大竹、垫江、邻水、广安四州县,不久即废。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7)

清初,县属川北道顺庆府。乾隆四十九年(1784),恢复顺庆四合分府,仍辅治原辖州县。嘉庆五年(1800),再次撤销四合分府。十九年(1814),县改属川东道绥定府。

民国2年(1913),直属川东道。民国3年,川东道改称东川道。

民国5年,大竹护国军一度宣布大竹独立。

民国6年,县属四川省。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8)

民国24年,四川省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十区”。专员公署,县政府均设在城区镇(今竹阳镇)。

1949年12月大竹解放后,属川东行署下的大竹专区。行署设在重庆,专署及县人民政府同设在城关镇(竹阳镇)。专区下辖大竹、渠县、邻水、垫江、梁山(梁平)、广安、长寿17县。

大竹县发展历史(达州市大竹县建置沿革史及境内史上盐泉)(9)

1953年2月,撤销大竹专区,县改属达县专区。

1968年9月,达县专区改名达县地区。

1993年9月,达县专区改名达县地区。

1993年9月,撤销达县地区,建达川地区,大竹县属达川地区。

2000年1月,撤销达川地区,建达州市,县属达州市至今。

第二节 县名及旧城考

一、盐泉县

因有盐泉得名。四合为邻山故城,盐泉既并入邻山,当在今大竹县境内。《元丰九域志》载:邻山有卧牛盐井。《乾隆大竹县志》补充记载:“压十字街土地祠下”即是。盐泉县石壁盐井一口在四合镇西北40里,按方位及里程计算,当在今童家乡的盐井沟。沟侧山麓有盐井一口,明、清时期尚在产盐,“榷课银五钱”。

二、邻山县

境内三山遥遥并列,两漕中丘峦起伏,层层潾比,故称邻山。邻山并非专指一山,实是山峦重叠,潾比如波的意思。

据《寰宇记》载:“邻山西、南、北三面有池环绕,东阻浧水,俗称金城。”南梁至唐宋,按谭其骧所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均将邻山故城记于邻水河流上游处,按图索地在今大竹四合场。

四合场之水今名东河,唐、宋、元时名邻水。《元和郡县志》记:“邻水源出东邻山二十六里处有大石碛,流十丈。”东邻山指四合东的明月山。大石碛在四合东北面1公里处,县流10丈,如惊湍电泻。《寰宇记》载:“浧水自忠州清水县(今垫江)界流入(邻山)县城东二十步。”东河源头即在垫江县界的滴水岩和界牌梁子,顺流20多里,经四合东南汇三古、神合、文星三水,于场南迂回半转,形成三面环绕,再南向入邻水境。邻山旧城当在今四合场。

三、大竹县

《寰宇记》:“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当时,境内产竹,不但多,而且大。

大竹旧城《四川通志》、《续修大竹县志》均记:“传说”或“相传”在凤来乡。凤来乡又名凤来里,在今渠县渠江东岸的龙潭乡知县坝。此地,唐时属渠州的流江县。大竹建县初属蓬州,不可能蓬州所属县治置于渠州境内。《碑目考》记:“双石阙在大竹县北一里。”《蜀碑记补》、《舆地纪胜》均载:“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碑在大竹县北一里。”碑在今渠县汉碑乡新民村南一里,旧有燕家场。大竹旧域当在燕家场。

元至元二十年(1283),大竹县治迁入木门镇。镇在今竹阳镇东,原有二小岗,两处相连,土色各异。二岗有两树上部交合如关隘,故称木门镇。明成化初,县治方移入新城(竹阳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