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亦尝云: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刘勰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均在阐言炼字之重要。

清袁子才之【遣兴诗】云: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苏轼对词意境的发展(诗赋以一字见工拙)(1)

古人云:诗有极平板,而炼一字顿殊金铁者,如柳色黄金,梨花白雪原皆为死句,而着一嫩字、香字遂有生气。

例如:柳色嫩黄金,梨花香白雪。黄金实际上不能嫩,白雪也不能香,但就用香嫩二字,句子意境全活。

唐人记游诗云:“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

渔舟、樵客、山、水、雨、风及来、去等原皆为村塾蒙童之板对语, 而炼一带字、生字顿成名句。

苏轼对词意境的发展(诗赋以一字见工拙)(2)

宋洪迈之【容斋随笔】云:一首五律,如四十位贤人,着一屠沽儿不得。

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马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欲作推字,复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后之谓斟酌字句曰推敲,盖衍于此。”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为何用敲不用推?人家只说敲好,那究竟好在哪儿?

鸟宿池边树,本来是晚上了,很恬静的一氛围。如果用推,得突兀,不妥帖。僧于寂静晚上投宿,你不知是否主人家已休息,作为客人推字过于主动与破坏恬静氛围。

僧和月下门,这两个本来也是很静谧的画面组合。而用敲字的声韵比推响亮。而且相对应与前句,和月下门,敲门声更能显示这夜晚的静谧氛围。也符合晚上投宿应门。

在音韵上,僧敲月下,更符合五音四呼。发音比较朗朗上口。

苏轼对词意境的发展(诗赋以一字见工拙)(3)

正如以前我说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为何用“到”,而不用:过,入,进等。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半钟声过客船

夜半钟声入客船 夜半钟声进客船

这四句读完,哪句最响亮?是不是用到字的那一句。因为到字是张开嘴大声呼出,是洪音。而且到字也没写死,留人以空间。

苏轼对词意境的发展(诗赋以一字见工拙)(4)

【容斋随笔】举王荆公绝句云:

京口瓜州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初云:春风又到江南岸,于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易为入,旋又改为满字。如是者十余字,最后始定为绿字。

绿,好像音韵不咋样。 这个是樶口呼的音, 不亮。问题其实有这个说法,现代的戏曲学 , 三闭口呼一定要夹一个开口呼。

江南岸,均为开口响亮之音。所以,绿,虽然不够响亮,也不影响整句的发音吐气。

以实为虚,以虚为实,用在当用处,则有意想不到之效果 此则也是诗词用字技巧。

苏轼对词意境的发展(诗赋以一字见工拙)(5)

谢榛【四溟诗话】引李西涯语曰: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尽于此。用之不善,则柔弱缓散,不可复振。夏正夫谓涯翁善用虚字,若“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是也。

历代诗词名家,均于动词与状词等虚字上用功夫,如果虚字运用得妙,足使全篇生色。举个例子: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第三联的咽为动词,冷字为状词。(按:此处亦可作动词解,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由此二字之运用,而使两句极为灵动。

为何呢 ? 咽,一字解泉声之音,之态,之动作。冷字同理。给人以感觉,触觉山林之清幽。也即是我常说的,诗词文字宜透出,让读者有感觉,而不是你直接告诉他如何。你们可以自己试着换几个字看看。

诗词文字须给人感觉,给人印象,而非给人概念。

苏轼对词意境的发展(诗赋以一字见工拙)(6)

齐己【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拜服。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写东西有注意过这种细微的感觉差别么?数枝开,稍微模糊了,略微的概念。数枝不如一枝更能表现梅花的早。

昨夜一枝开,很清晰。就是第一枝开,那不言而喻。盖一字之用,而早梅之境界全出矣。

那有人问“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一句又为何用数枝?这个不一样的。这句表达的关键是:梅花凌寒独自开,而不是为了呈现早梅的早。两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主题不一样,所以不同。

我们写诗词文字时须仔细体会一字的细微差别。一字之差犹如云泥之别,细微处见情致。

#唐诗宋词##原创诗词##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