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因为选择招安,被朝廷当做枪使,最终损兵折将。108将征完方腊之后,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和宋江班师回朝的,十不存一。而回来的几位,似卢俊义,包括宋江自己,也被蔡京、高俅等人害死。

梁山好汉的结局,令人唏嘘,而选择招安的宋江,成为众矢之的,遭到许多读者的唾骂。甚至在98版《水浒传》中饰演宋江的演员李雪健,差点遭到观众的殴打。

宋江的真实历史题过反诗吗(宋江这首念奴娇)(1)

那么招安到底是对是错呢?或许一首词能够说明答案。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在燕青的努力下,成功与李师师会面。席间,李师师弹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江感慨之余,也填了一首《念奴娇》:

天南地北,问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翠袖围香,绛绡笼雪,一笑千金值。神仙体态,薄幸如何消得?想芦叶滩头,蓼花汀畔, 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连八九,只待金鸡消息。 义胆包天,忠肝盖地,四海无人识。 离愁万种,醉乡一夜头白。

古代的通俗小说,往往会添加一些诗词,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宋江的真实历史题过反诗吗(宋江这首念奴娇)(2)

这些诗词,不一定全是小说作者所写,很多都是作者从民间搜集或者引用他人的作品。

宋江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是北宋宣和年间的一支起义军首领,手下有三十六员猛将。据史籍记载,宋江“勇悍狂侠”,结交了许多江湖好汉,因为朝廷强行将梁山泊收为公有,所以宋江带着周边的百姓和渔民,揭竿起义。

宋江等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郓州等城池,纵横数百里,官兵莫能与之相抗。施耐庵正是以宋江为原型,写成了《水浒传》一书。

所以,关于这首《念奴娇》,有人认为是施耐庵根据情节需要所作,也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宋江所作。

宋江的真实历史题过反诗吗(宋江这首念奴娇)(3)

词的上阙,表达了宋江无处栖身的情感。首句发出一声质问:天地虽大,可是乾坤之下,哪里可以容得下我这个狂客?没有容身之所,故而,宋江说自己暂时和一群江湖好汉聚集在山东的一处烟雾缭绕的山寨。

“凤城”是京城的代名词。所以,第二句的宋江是说自己以山寨为据点,与朝廷相抗衡,以表达心中的不忿。

一个“问”字,一个“借”字,体现了宋江的无奈,体现了当时“官逼民反”的社会环境。接下来的“翠袖”两句,则是承接“凤城春色”而来的,以汴京的烟花柳巷,来体现京都的繁华。

“神仙”句则是讽刺宋徽宗不理政事,没有资格坐享宋朝的江山。

宋江的真实历史题过反诗吗(宋江这首念奴娇)(4)

下阙则从纸醉金迷的京城,回到自己的山寨。在那芦叶滩头,蓼子花汀的旁边,明亮的月儿,空自凝碧。这一句是说,自己虽然带着一群好汉揭竿起义,但是空有为民请命的心,却没有更大的能力。

手下的六六三十六位兄弟,一直在等待“金鸡鸣叫,乾坤荡清”的时刻,也在为之努力。然而他们一身忠肝义胆,却被当成贼寇,无人理解。所以他心中忧愁,一夜头白。

这种解读,是以真实历史上的宋江来解读的。真实的宋江,也被朝廷招安,不过那是因为他被张叔夜带领的官军包围,为了保全自己的部众,宋江选择了投降,假意招安。

宋江的真实历史题过反诗吗(宋江这首念奴娇)(5)

不久之后,宋江找准机会,判出朝廷,重整旗鼓,然而最终被折可存镇压了下去。

当然,从《水浒传》的情节来解读,又是另一番意思。

首句意思不变,宋江表达自己起义是迫不得已。第二句则是说,自己借梁山一众兄弟的努力,才能得见京城名妓李师师。而李师师这样的绝色佳人,也不是自己能够消受。并且,自己前来,也有另有目的。

宋江的真实历史题过反诗吗(宋江这首念奴娇)(6)

下阙的“芦叶滩头”指梁山泊,“六六”指《水浒传》的“三十六天罡星”,“八九”则是指“七十二地煞”了。“金鸡”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代朝廷赦诏之日。

所以,下阙的意思是说,108将忠肝义胆,想为国家效力,但世人将其当做贼寇,实为无奈。言下之意,是让李师师代为引见宋徽宗,以传达自己想受招安的心意。

这一首词,展现了两个不一样的宋江。一个是反抗到底,只是力不从心的无奈。一个是想招安却无门的忧虑。

在我看来,这首词并非真实的宋江所写,而是施耐庵根据情节,以词向读者传达宋江一心想受招安的理想。但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水浒传》中的处境,都能从词中读出宋江的无可奈何,梁山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朝廷对抗,不受招安,最终难逃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