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 far as we all know,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是仓颉造字,但神话终究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夸张与想象,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仍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字出现的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关于汉字的起源,历来各家主张不同的说法,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刻划说和图画说这就不细说了,因为不是本文重点,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咬文嚼字流行语的看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咬文嚼字流行语的看法(今天你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流行语的看法

As far as we all know,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传说是仓颉造字,但神话终究是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夸张与想象,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仍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字出现的过程,见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关于汉字的起源,历来各家主张不同的说法,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刻划说和图画说。这就不细说了,因为不是本文重点。

标点符号才是重点。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古人读书时要会断句(那为啥我们也要断句),“之乎者也”有时也有类似标点符号的作用。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1949年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从此,标点符号有了统一的用法。

那么您在用标点符号吗?主题来了。“咬文嚼字”的主要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但我这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细品文句中的每个字,顺便加上标点符号!这才是重点!

大家请思考一下,您在纸质上作业时会在每句话后记得加标点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才是完整的语句。

但您再思考一下,您是否在网络聊天中加了标点符号呢?

这是我偶然在看点中看到的(忽略内容),自我看看点以来,可以说百中无一是加了标点的。前几天我和另一位作者聊了下天,至少在聊天内容中她也是加了标点的。嘲讽地说下,基本除了写点东西的,没人会在网络上加标点。

似乎我也有一种错觉,加了标点才是错误!在这社会中,我也慢慢改变了自己。在只回答数字或“收到”的情况下,标点符号是那么“刺眼”。前不久,我问过一个同学,他说他室友撩妹时为了表现与众不同,故意加了标点,还被嘲讽:“这年头谁还用标点?”是啊,还有人在用吗?不多哉,唯少数人还在坚持着。

唯一使我感到慰藉的是王者荣耀里发语音后是会自动加标点的,游戏加了标点,您或许没有。

虽然在网络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看个人的,但在纸质作业中加了标点,为什么就不能在网络上加呢?

还有一个重点是要把握字的意思,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打个比方说,“定金”是可收回或者当做抵押款的,而“订金”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交了就拿不回来了。

另一个是“在”“再”的区别。我记得在某个视频里,一辆高铁上写着“在快的xx(忘了)也追不上”,这里就有些问题,“再”才是有着“更加”的意思。这不是杠,而是指出错误。我又想起了郑强同志的演讲,主题关于什么我不记得了,肯定是正能量的,但他说错了一句与主题无关紧要的,但很严肃的话——“2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好像是这个,如果不是,抱歉,无意的)。评论有一人指出,无数人骂,说你只会弄这个?虽然是口误,但不应该指出?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咬文嚼字”,去较真,去杠,但不能做杠精,这里的意思大家应该都懂,假如大部分人这么做,社会或许会大不相同。

如有问题,欢迎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