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湖北最特殊的一所学校:

学生从7岁到30岁

全部是残障人士

有的聋哑眼盲

有的肢体残疾

有的患有癫痫、自闭症

或其他智力障碍

这是湖北唯一的

民办全免费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

不仅食宿全包

连女孩子用的卫生巾都免费提供

还推荐他们就业

视频剪辑 周萍英

正如一些爱心人士所言

没有大爱,很难支撑

而这些

随县男子刘爱业默默坚持了12年

他把全部积蓄和爱心

投入到一所叫“博爱”的学校

像父亲一样先后照顾了

500多名残障孩子

非洲14岁小伙用梦想拯救全村人(男子做了500个残疾少年的)(1)

一腔孤勇误入“歧途”

4月初的随州市随县安居镇徐家嘴村,阳光明媚,草木葱茏。村口一栋两层老楼,就是随县博爱特殊教育学校。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当天,正碰上武汉来的一拨爱心人士来校慰问。

师生们聚在一间大教室里,台上有人表演,台下则千奇百怪:有的坐在课桌上兴奋地拍手,有的和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有的斜倒在轮椅上,有的自顾自掰着手指头,有的趴在桌子上吃饼干……看到记者拍照,有的还凑到镜头前做鬼脸。

非洲14岁小伙用梦想拯救全村人(男子做了500个残疾少年的)(2)

“随时可能出问题,一天24小时不敢放松。”黄敦兰老师对记者说,眼睛却盯着学生们。

像一条拉满的弓弦,学校创办人、校长刘爱业绷了12年。

刘爱业今年56岁,原是随州市技工学校老师。

2003年,他开办随州市技工学校孔家坡分校。一次,他和同事到随县唐县镇桥头村招生,一名三十多岁的女子拉着他们去家里看看她的残障儿子。

非洲14岁小伙用梦想拯救全村人(男子做了500个残疾少年的)(3)

“自从生下娃子,我们没有一天舒服过,很少出门走动。在村里也不敢跟人争吵,不然就会被说上辈子没做好事,遭了报应。这孩子没有上过一天学,他这辈子该咋过……”女子哭诉。

刘爱业深受震撼。他调查发现,随县有不少残障孩子,于是萌生了创办残疾人学校的想法。

凭着一腔孤勇,2010年,刘爱业的随县博爱特殊教育学校正式成立。这是随州市第一所民办特校,也是时年44岁的刘爱业自嘲的“误入歧途”的开始。

据湖北省民政厅人士介绍,湖北只有2所民办特校,一所在宜昌,一所在随县。巧合的是,2所学校的名字都叫“博爱”。

自创“秘籍”因残施教

学校一开门,刘爱业顿时傻了眼——他没做任何宣传,竟一下子涌来150多名学生。

刘爱业和妻子孙燕回忆起开学第一天的情景,不约而同用了4个字形容——鸡飞狗跳。

由于是第一次独自离家,很多孩子不适应,当晚很晚还不睡觉,有的大吼大叫,有的围着操场不知疲倦地奔跑。

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校园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生活老师发现,有个女孩嘴发乌、眼发直。老师吓坏了,赶紧喊起刚刚躺下的刘爱业两口子。

非洲14岁小伙用梦想拯救全村人(男子做了500个残疾少年的)(4)

刘爱业紧急联系家长,再把女孩送到医院检查治疗,忙完已是清晨5时许。

“学校最怕出安全问题,学生病了就是天大的事。”刘爱业说。

也有刘爱业亲自上门“请”来的学生,先天全盲女孩小慧就是其中一个。

小慧今年18岁,来学校4年多。2岁时,她的妈妈、奶奶因故离世,爸爸离家出走。从此,她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

小慧原来在一所普通学校上学,刘爱业听人说起后,动员小慧到自己的特校就读。

她笑着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什么都不会,现在会吹葫芦丝、打架子鼓,马上还要学吹竹笛。我看不见曲谱,老师就用手机录好音,我反复听,就会了。”

记者发现,孩子们上厕所时,大多两两搭伴,有的还用“遛娃神器”连在一起。

生活老师黄敦兰介绍,这是他们自创的“一对一照护法”,智力正常的帮助肢残的,轻度残疾的照顾重残的,这样不仅减轻了老师的压力,也让学生们学到生活技能,同学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

残疾种类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差别较大,无法统一授课,怎么办?

刘爱业摸索出一套“因残施教”模式:对智力较低的孩子重点补习文化课,让智力正常但肢体残疾的孩子学习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让全盲孩子学习按摩,让爱好文艺的孩子学习音乐……

全家种地起死回生

刘爱业的妻子孙燕今年52岁。由于父亲去世早,她吃过不少苦。当初老公要办特校时,她选择支持。

“比起残疾孩子,我们至少健健康康,吃点苦、受点累不算什么。”在宿舍前的菜地,她边翻地边说,“这些莴笋、菠菜吃不了几顿。刚种的韭菜还没长出来。种点菜补贴一点是一点。”

说起这些年办学遇到的困难,孙燕红了眼眶。她指着学校大门外的大棚介绍,为了维持学校运转,他们全家都参与进来,种了几十亩地,种过香菇、灵芝等。听说种黄精赚钱,今年他们还种上了黄精。

非洲14岁小伙用梦想拯救全村人(男子做了500个残疾少年的)(5)

刘爱业的办公室里放着不少塑料袋、快递件。塑料袋里是花花绿绿的糖果,快递件里是卫生纸、卫生巾。

黄敦兰老师说:“学生的吃喝拉撒,学校全包了,连女孩子用的卫生巾都免费提供。卫生纸用得特别快,有的学生一次要用半卷。”

刘爱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学校教职工17人,年工资约50万元;在校学生110人,生活费一年至少60万元。加上房租、水电等,全年运维成本约130万元。

“光是一次性用品,一年就超过10万元。”刘爱业说。有的孩子还没学会爱惜用具,扫帚一拿出去就弄坏,几乎天天要买;零食每天不能停,不然没法上课……

“就像重病的人,每次快死的时候,打一针又活了。”刘爱业说,他经历过好几次“起死回生”。

刚办学时,没有政策支持,到2014年,家里的200多万元积蓄见了底。无奈之下,他开始靠副业补贴,种起了香菇。

“要蒸、要熏,上筒子的时候得整夜守着。”刘爱业说。那一年,全家人起早贪黑,挣了20多万元,但“钱没摸到就没影了”。

好不容易争取的低保政策,到2017年取消了,学校再次面临绝境。2018年,当地政府为学校争取了生均公用经费40多万元,刘爱业又缓了一口气。

如今,随县博爱特校的各项政府补贴、各级残联补助,加上省直机关工委、市县关工委捐赠,每年总计近100万元,但办学仍面临不小的资金缺口。

“不怕你们笑话,我身上的现金从来没有超过1000元。”刘爱业说。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那一张张无忧无虑的脸,他又打消念头,继续咬牙坚持。

爱的力量点燃希望

刘爱业的大爱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张春玲老师做过幼师,她还记得第一天到博爱特校的情景。

那天,一个患狂躁症的男生,推着同学大喊大叫,她把他抱到凳子上坐好,谁知这个比她还高的学生一巴掌甩到她的眼睛上。“我眼冒金星,眼泪都掉出来了。”张春玲说。

下午放学后,当她即将跨出校门时,班上一个同学追出来跟她道别,嚷嚷着“老师你明天还来啊”。她心里一暖,就这样留了下来。

音乐老师王翎是国家三级演奏员,曾在好几所艺术学校做特聘老师。

2013年刚到博爱特校时,他很气馁,想教孩子却无法沟通。后来,他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带出了近20个好苗子。

“有自闭症的,有全盲的,有智力障碍的,有肢体残疾的。他们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出学校后找到了工作,有的还开了自己的店。”王翎说。

两位在厨房帮厨的工作人员,既是员工,也是学生家长。60岁的张婆婆,外孙7岁,患有自闭症,去年下半年入校。她担心孩子受照顾不周,更怕他伤到其他同学,刘爱业干脆让她到厨房帮忙,月工资2000多元。

“刘校长真是大善人!”张婆婆说。

12年来,随县博爱特校先后接纳残疾青少年500多人学习、培训、康复、托养,大部分达到预期效果。

以前生活不能自理的,不再需要他人照料,还能分担家务、干农活;还有一些孩子开店创业,踏上致富之路。在特校的推荐下,目前已有120多人实现就业。

该校还组建了宣讲团,已经演讲35场,观众超过5万人次。学生们用自身的经历激励听众,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湖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随县博爱特校归教育部门管辖,对学生的救助只有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目前,全省每月共有90万人享受这两项普惠补贴。“每人每月不到200元,对于困难残疾人来说是杯水车薪。”该负责人说。

随县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负责人何金波表示:“博爱特校是对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解决了很多家庭和社会难题,刘爱业的大爱精神令人敬佩。”

大爱之伞一撑十二年

为残障少年遮风挡雨

刘爱业用他的无私与坚持

为这些残障少年铸就了新的家与未来

为“刘爸爸”点赞!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