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战疫一线的生命)(1)

2月19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穿上防护服的救护车驾驶员。

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战疫一线的生命)(2)

3月17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救护车行驶在路上。不论白天黑夜,救护车与队员们24小时待命。

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战疫一线的生命)(3)

2月19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准备登上救护车转运至隔离点。

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战疫一线的生命)(4)

2月15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护车在风雪中转运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通讯员 付春来 摄

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战疫一线的生命)(5)

3月19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停在医院隔离病区外等待转运病人的救护车。

疫情期间,因对救护车辆和相关人员需求量较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分批向北京、上海、青海、内蒙古、云南、吉林等六省(自治区、直辖市)征召65名队员,组成32个车组,派驻武汉市急救中心、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协和医院本部、协和西院,开展新冠肺炎患者转运工作。

救护车的蓝色警灯闪烁,不分昼夜地疾驰在医院与医院之间、留观点与医院之间。这群与病魔抗争,同时间赛跑的人,被称为战“疫”一线的生命“摆渡人”。

为了节省防疫物资,“摆渡人”穿着尿不湿上班,上班前还刻意减少饮食,保证一身的防护装备尽可能使用得久一些。而为了保证转运病人期间有充足的体力,他们用术能饮料来充饥。

队员介绍,新冠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越是那种难以行动、咳嗽不止,甚至插管抢救的患者,传染风险越高,转运难度也最大。“病人加上担架、监护仪、呼吸机、氧气瓶,一共小两百斤,在平地还好,上下台阶只能靠人工抬,非常吃力。”每次忙完,汗水都几乎将衣服浸透。

截至3月20日21时,中国红十字会救护转运车队累计出车3263车次,转运患者9729人次,其中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827人次,重症患者2434人次。

青海队领队王海涛说:“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运往ICU的患者越来越少,出院的越来越多。”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陶冉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陶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