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6日,南北方的议和已经接近完成。20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22日,隆裕召开御前会议,载泽、溥伟等宗社党成员仍竭力反对共和,他们撺掇隆裕用宫中金银作犒赏向乱党开战。隆裕问主管陆军的载涛,清廷兵力如何?载涛惶恐地说“奴才没有打过仗,不知道。”一贯谨慎懦弱的隆裕太后,这回却显示出少有的果断理性,她说:“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都没有,岂不是要亡国么?”

清朝末统治者做出哪些改革 清朝皇帝逊位后(1)

26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6人联名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当天,宗社党强硬派良弼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此后,亲贵们或请假,或出走,来上朝者寥寥。隆裕此时更是胆战心惊,她哭着对民政大臣赵秉钧等三人说:“我母子二人性命,都在你三人手中,你们回去好好对袁世凯说,务要保全我们母子二人性命”。

2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向清政府致送有关清帝退位优待条件的修正案。2月12日,隆裕太后携六岁溥仪皇帝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直至这天早晨,仍有人想阻止退位上谕发布。隆裕对内阁全体说:“我们先办了这事,我再见他们,免得又有耽搁。”于是将逊位诏书盖印发出。

至此, 从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关开始,清代共12帝268年国运。至此,2132年的中华帝制历史告终,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皇帝,到1911年,共有皇帝492位,溥仪是最后一位。

清朝末统治者做出哪些改革 清朝皇帝逊位后(2)

《逊位诏书》发出两日后,《顺天时报》的评论赞美,逊位之举犹如“三代之治,尧舜禅让,公天下之心也”。

清朝皇帝逊位后,都获得了什么优厚待遇呢?总共有八条:

一是仍然享受皇帝待遇,溥仪仍尊称大清宣统皇帝,民国政府按照对待外国元首的礼遇对待。(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二是民国政府每年支付四百万大洋供清室开销费用。(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

三是皇帝继续居住在紫禁城,但前三大殿除外,颐和园也归清室所有,安保与奴婢照用。(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四是民国政府派军队保护清朝历代皇陵与太庙。(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

五是民国政府负责继续完成光绪皇帝的陵寝修建及埋葬。(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六是清室可以继续使用太监宫女,但不能招新太监。(以前宫内所用各项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七是清室的财产民国政府负责保护。(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

八是清室的私有卫队归民国陆军,军饷由民国政府支付。(原有之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清朝末统治者做出哪些改革 清朝皇帝逊位后(3)

由此可见,清逊帝溥仪在内廷依然保持着的一个清王朝残留下来的微型小朝廷,使当时的京城既有在紫禁城内廷的清朝小皇帝,又有在中南海的民国大总统 。而且这个小朝廷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仍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在这十几年里,清逊帝溥仪小朝廷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未有丝毫的改变,宫里宫外驻有大批的护军,森严气氛一如既往。些满蒙王公旧臣遗老,以及念佛吃素的僧侣们,照例进进出出,向高踞在宝座上的“小皇帝”叩头礼拜。仍有大批太监、宫女、侍卫供“小皇帝”和“后、妃”及“皇室”人员役使,并有“内务府四”宗人府”等衙署为小皇帝和“皇室”人员操办事务。

1913年2月22日四十六岁的隆裕太后在抑郁中死去,其丧仪仍按清廷旧的礼制操办,王室人员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个月。民国政府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穿孝二十七天。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临阵倒戈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组建摄政内阁。不久国民军将原故宫景山的守卫部队缴械,将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共同拟定并公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加以修改。11月5日正式包围紫禁城,将溥仪及其小朝廷驱逐出宫。

冯玉祥的《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与12年前袁世凯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有很大的改变,其一是溥仪今后是普通国民,不再是宣统皇帝,一切权利与义务和国民同等待遇;其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减少了87.5%;其三不得再居住在紫禁城;其四清朝宗庙陵寝受政府保护,除私有财产外其它一律收归国有。

清朝末统治者做出哪些改革 清朝皇帝逊位后(4)

面临军事上的压力,溥仪被迫召开了最后一次所谓御前会议,交出了皇帝印玺,收拾了私物,遣散了太监和宫女。于当日下午,被监护离开皇宫紫禁城,搬到什刹海后海北岸甘水桥附近的"醇亲王府"。逊清小朝廷遂宣告灭亡,清王朝亦被彻底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