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瀛璐

明代小说《金瓶梅》细节繁密细碎,颇见世味人情。第二十回里,刚成为西门庆第六房的李瓶儿,把之前几嫁攒下的“家底”一应拿出来与丈夫过目。轮到一顶重九两的金丝䯼髻,李瓶儿多了个心思,特意问丈夫其他几位夫人有这金丝䯼髻没有,听西门庆说“银丝䯼髻倒有两三顶,只没编这䯼髻”,李瓶儿当下觉得“我不好带出来的”,遂让西门庆拿到银匠处毁了,再打一件金九凤钿,每个凤嘴还要衔一挂珠。李瓶儿会做人,深知这金银自有别。想着潘金莲初见西门庆,还只有一顶黑油油的头发䯼髻,做了侍妾后“家常才都戴着银丝䯼髻”。䯼髻,是从明代兴起的女性包发之物,一般人家只用得起人发编制的,有钱人家才用得上金银打造的款式。无论金银,实际上都造价不菲。

梳妆打扮,本就是踵事增华,又因其所使用的物件材质,细分出许多门道。金银首饰的历史,相比于骨贝玉石,实为后起之秀。“穿金戴银”常常同日而语,一定要分开寻迹,就不难发现,伴着“金玉相逢,胜却人间无数”,银饰的地位一直不上不下。被黄金珠玉出土时的风采盖过,易氧化发黑的银饰再次暴露在世人面前时,除了能“验毒”“保健”“辟邪”的附庸,又总是缺了一抹惊艳。尽管如此,千百年来作为首饰的银,不可或缺又是深入人心的美之必需品。

银饰首饰有哪些款式(金玉之外辉映千年)(1)

伴随金银的流通利用,商周时期就陆续有金银制饰品出土,但两汉开始,金银首饰的使用才方见普遍。此时类型、款式还比较单调。大唐盛世的到来,则催生了金银首饰繁盛的开始,此后宋元时期银成为商品进入流通市场,承上启下,至明代臻于辉煌,清代风格大改,但仍万变不离其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