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诞生与崛起(大秦帝国600余年的拼搏)(1)

身为一枚秦迷,拿到《大秦帝国》是激动的,欢欣雀跃的,心里乐开了花儿。迫不及待地拆开,便一头埋入久违的沉浸式阅读。

之所以不知疲倦地沉浸其中,甚至带点疯狂地不可自拔,并非因由秦迷的身份,而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常常让人热血沸腾。

家国天下的大志大爱、权谋智计的巧妙如神、诚挚交心的互信英明……无不引人入胜。

还有那剧本式的言语描述,直让脑海中的画面感一帧接一帧地紧凑衔接,就像追剧似的百般不舍退出屏幕,于是捧起的书本总是难以放下。

大秦四部曲之裂变、纵横、崛起、天下的剧集,是一集不落地追过的,意犹未尽之感尚在,如今读着原著,只觉血脉贲张般满足。

相较于影视,书本中虽然没有浩浩荡荡的场面冲击,和精致唯美的视觉观感,但文字的力量恰恰在于,给你充分的画面感且留有想象的余地。

1000个人读同一段文字,出来的画面几无一致,也许背景,也许色彩,又或细节的不同,都是你内心里的期望或缺失,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能如此这般驾驭文字的作者,不管是靠天赋,还是通过努力,都值得人们钦佩赞许。

现任西北大学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先生的天赋先不论,就其把人生中最美好、最年富力强的43-59岁间的16年,义无反顾地用来淡泊僻居,潜心创作出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之壮举,便是努力的代名词,由不得人不钦佩。

大秦帝国的诞生与崛起(大秦帝国600余年的拼搏)(2)

大秦帝国的强势生存,是中国统一文明的生命力

还有更让我钦佩的,是孙先生写《大秦帝国》的立意,用他的话说:“大秦帝国是中国走向全面法制社会的历史镜子,然而这还不够,大秦帝国,实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中国文明史,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或许,这就是身为学者的历史眼光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又或者,他是在用身体力行来侧证,从大秦文明和强势生存中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之精神。

如果说强势生存是流传自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那么后来的每一个朝代更迭、时代交替,其实都是相似的纷争组合,都是以各种冲突与竞争为主流,催生出波澜壮阔的不断变革、融合锻造和创新发展。

韩非子曰:“多事之时,大争之世”。晏子有云:“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纵观时下,疫情肆虐多时仍在反复,自然灾害报复式地增加,全球战事频发且愈演俞烈,大有走向二元对立式的两极分化之势,何以不是应了韓晏之说。

不进则退,保守者亡,当下正是共鸣最为贴切之时,也就难怪这种虎狼霸气的强势,成为了源远流长的生存之道。

《大秦帝国》之所以风靡万千读者,男女老少都爱看,或许就在于它所唤起的,是生长在和平盛世里的我们,压根没有体验过的民族热血,和应对乱世的强势精神。

大秦帝国的诞生与崛起(大秦帝国600余年的拼搏)(3)

大秦帝国的奋斗史,是生活中本色奋发的生命状态

秦人的祖先出自东夷,随后由于夏商政权的动荡而周转于中原之地,周成王东征后,秦人部族随大量商王朝旧民进入西周的关陇地区,开启了秦人立足西北的基业。

时至第31任公候献公亡,秦国虽已称霸西戎但仍位于边陲,实力相对较弱。后经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数代帝王的励精图治,秦国实力才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者,鼎盛时期号称带甲百万。

后至秦始王嬴政即位,铲除长信侯嫪毐和文信侯吕不韦,采用李斯的建议,开始着手灭六国,再经10年征伐,才最终一统天下,始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秦王朝。

韩非子说“强国之道无奇术,荒诞之谋不济邦”,国家强盛发展之根本在于自身的强大,治国如此,做事相同,为人亦然。

秦国用600多年,以几十代帝王将相、万千子民的奋勇拼搏和流血牺牲,才创建出大秦帝国,置之现世,最为贴切的比对莫过于创业史与管理经。

然吾之见,世事人心越见纷繁,生活本身何不艰难,浩浩乎大争,实则同是人们于乱世中的生命状态本色,这是读罢《大秦帝国》的涌心之感,也是奉行儒家操守数十年后的回首。

为彼为公为天下,向顺向善向内求,不过是大争之人眼里的险恶愚昧,然即便趋利避害、本性自私,因由争求而散发的光彩,照样绚丽夺目。

其根本还是在于,这种饱满昂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根脉与灵魂,是顺应历史潮流和当今时代的需要。

大秦帝国的诞生与崛起(大秦帝国600余年的拼搏)(4)

《大秦帝国》的艰难,是于万千气象中作适当剪材

在看影视剧集的时候,即便再真实客观,我们心里都清楚地知道,这是参照史书或多或少改编过的内容,往往不会计较于细节真伪。

然而《大秦帝国》的出版,虽赞誉良多,却也招来不少批评唾骂,掖掖之声主要来自对史料运用与细节之处的考究。

辩证无妨,批指评论也可,但这些理念不同或失误出错,都不足以否认《大秦帝国》确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一,用孙先生的话来说,长期以来的历史遮蔽,让大秦帝国特殊的历史价值,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种种戏说泛滥,更使得秦至春秋战国的历史风貌面目全非,要廓清历史消除误读,第一要务便是史观视角,即站在什么高度以什么样的眼光审视这段历史。

即使没有孙先生那样的“老秦人”情怀,我亦赞同从正面形象出发,再现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对当今时代的精神价值。

其二,秦史600余年,途经多少毁灭、创造、沉沦与兴亡,又曾盛放过多少领域的经典与骄傲,而创造这些事迹的艰难曲折和各式人物,又是何其之多。

把一个世界性的题材,构建成一个血肉饱满的故事,已经是文学艺术的骄傲。因此,完全没必要对作品扉页的题记,和作者的理想高度作过多的解读。

况且在序言中的第二段,清清楚楚地写着:“这部描述秦生灭兴亡的长卷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身为一名学者,在创作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之时,想必孙先生定是大量查阅研究过相关秦史资料,也力求竭尽所能地还原历史画卷的。

但最终的作品定位,终究只是一部精彩通俗、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而非晦涩难懂、浩瀚枯燥的史书典籍,又何必对其深究索微呢。

毕竟文学的价值是作品能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大秦帝国》不但满足这两点,还展现出更多文学的真善美,岂止优秀?

大秦帝国的诞生与崛起(大秦帝国600余年的拼搏)(5)

合上《大秦帝国》精华版的最后一页,其实还有一股再去读无删减版的冲动,或许里面还有更多细节可供探寻,然而想想那504万字的6部11卷,还是止住了这股冲动。

104万字的精华版,就因为细节、画面太精彩而抛弃了速读,硬是花了好几天来细细品读,如今满足感在,幸福感有,留点圆缺,这样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