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教会我们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教会我们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

论语教会我们什么为人处世的道理

原文: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解读:

高柴愚笨

高柴,字子羔。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愚者,知不足而厚有余。”就是说子羔智慧不足,忠厚有余。

《孔子家语》记载:“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避难而行,不径不窦”。可以见其为人矣。”

“足不履影”,高柴为了表达对他人的尊敬,走路不踩他人的影子。

“启蛰不杀”,高柴忠厚仁爱,不杀惊蛰过后,刚刚苏醒的小虫子。

“方长不折”,高柴不仅仅与人,与生物,还与物品建立积极的仁爱关系。一个物品是方的就保护它,从不折断;是长的,同样保护它从不折断。

“执亲之丧”,高柴的亲人去世,严格按照丧礼执行。

“泣血三年”,形容高柴三年中经常以泪洗面,表达对亲人去世的哀痛。

“未尝见齿”,因为笑会露齿,人们看不见高柴的牙齿,形容这三年中他从来没有笑过。

“避难而行”,说明高柴爱惜自己,不去有危险有灾难的地方。

“不径不窦”,“不径”描述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不走捷径。“窦”是溃决;穿通的意思,“不窦”就是不贯通,不会过火,形容做事规规矩矩,老实持重的意思。

曾参鲁钝。

程颐说“参也竟以鲁得之。”认为曾参就是因为鲁钝,所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程颐又解释道:“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也。”

意思就是说,曾参学习不过真诚笃厚罢了。孔子的学生中有太多聪明才智,辩才无双之士,但是能够传承孔子学说的人,却是曾参这样资质鲁钝之人,所以说学习以真诚笃厚为贵。

颛孙师偏激。

朱熹的解释是:“辟,便辟也。谓习于容止,少诚实也。”

“便辟”就是善于言辩,善于迎合他人。

“谓习于容止,少诚实也”意思是子张容貌、举止方面修饰得非常好,但是内心少了诚实。通俗来说就是表面功夫做的很足,但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

仲由鲁莽。

朱熹说:“喭,粗俗也”。

邢昺在《论语注疏》中认为:“言子路性行刚强,常畔喭失于礼容也”。

就是说子路性格刚强豪爽,行为大大咧咧、冒冒失失的,有点粗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