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必背(文言文专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中考考点汇编)(1)

一、原文呈现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必背(文言文专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中考考点汇编)(2)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课文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大全必背(文言文专栏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中考考点汇编)(3)

三、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文体裁是“说”。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四、字词句理解

(一)重点字词

1. 可爱者甚蕃 甚: 蕃:很多

2. 晋陶渊明爱菊 独:

3. 自李唐来 自: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

5. 濯而不 濯:洗涤 涟:清水 妖:妖艳

6. 中通外 直:挺直

7. 不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旁枝

8. 香 远:远播 益:更加

9. 亭亭净植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10.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 予菊 谓:认为

12. 陶后有闻 鲜:很少

13. 宜乎众矣 宜:应该

(二)一词多义

1.鲜

陶后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

芳草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

2.远

益清(动词,远播)

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3.之

水陆草木花(助词,的)

余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爱(宾语前置标志词)

(三)词义活用:

1.不不枝(名词作动词,生出枝蔓)

2.不蔓不(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

3.可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四)古今异义:

亭亭净(古:立; 今义:种植)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2. 省略句

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六)重点句子及翻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翻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够贴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五、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六、课文理解

1.本文的线索是爱莲,(从表达方式上说)结构是先记叙描写(1段),后议论抒情(2段)。

2.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莲?并赋予了它哪些品格?

答: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质朴无华。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品格:内心通达,行为方正,美名远播

③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品格: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志洁行廉。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正衬,牡丹反衬,突出莲的君子形象与自己对莲的喜爱。表达自己自己不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也为下文写不同的花之爱作铺垫。

4.作者对三种花作了怎样的评价?对它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菊: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有些消极。(惋惜)

牡丹:鄙视牡丹,追名逐利,贪慕富贵是庸俗的。(鄙视)

莲:赞美莲花立身污浊之世却保持高洁本色是可贵的,难得的。(赞美)

5.在篇末作者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既不愿像陶渊明那些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样追逐名利,而要在污浊之世永保高洁品质,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6.为什么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最后?

答:突出对追名逐利风气的讽刺和鄙视。

7.本文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美好形象与品质,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8.归纳本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衬托);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

9.本文渗透了哪三种人生观?

答:避世、追逐名利、洁身自好

10.某市想选一种花作为市花,梅花、荷花、牡丹,选哪一种作为市花?说说理由。

例如:荷花(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于水中。秋至,把莲子奉献,洁身自好。做人如荷,就是要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希望我们的城市秀出荷的高雅、洒脱与奉献精神。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凌霜傲雪、凌寒独开、美丽绝俗、坚韧不拔,希望我们的城市在向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梅的精神,赢得梅的芳香。

七、中考研究

(2018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相关问题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翻译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不蔓不 枝: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而:

④陶后有闻 鲜: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3分)

【答案】

(四)爱莲说(11分)

19.①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生枝;枝枝节节。③但是。④少;很少。(答对一个1分,共4分)

20.①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②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重要词语错一个扣1分,判断句式没有翻译出来扣1分。每句2分,共4分。)

21.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答出志向或情感可得2分,全部答对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