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名小吃(吃在丹凤系列之三)(1)

面皮并非丹凤所特有,却依然无可阻挡地靓丽成丹凤本地人最常点的饭食之一。无论早中晚,面皮摊位总会人头攒动,有些味道不凡的摊位甚至还会出现争先恐后、甚至大打出手的奇异场景。

老婆看着技痒,也想学来做做,美其名曰“吃出健康”,费心尽力从网上了解了相关资料,就迫不及待出手淘了两个钢皮的罗,伸胳膊抹袖子舀了面粉,准备大干一场了。面团泡在水里,手不停搓洗揉捏,谓之“洗面”,直到清水再也洗不出浑浊的时候,挣得出小小的一块面团,撕扯拉动劲道十足,这就是面皮中的面筋了。往往是大量的面粉倒进水里,几经细磨,最后却也只得一小块。面筋必须要拉开摊在笼屉上,蒸上几分钟,待到网状结成,就可以切成小块放入面皮中使用了。

第二步就是蒸面皮了,沸水锅里放入钢罗,抹上一层油,沉淀好了的面浆用勺子盛将出来,薄薄的平摊在钢罗上,如同烙煎饼般,等待大火煮沸的水用自身的热量直接让整个面浆凝结,最终透亮凸起,然后把钢罗放在冷水上,冷却一两分钟,面皮就可以出锅了。

丹凤名小吃(吃在丹凤系列之三)(2)

做面皮的整个过程并不芜杂,面浆倒多倒少固然因人而异,但到的太厚面皮太硬,在嘴里有嚼头而味道大减,面皮太薄虽味可尽入,但咬起来却也总觉少了太多的劲道。所以面皮做法虽然单一,但也需要熟能生巧。老婆刚做时先因面未洗净而面皮入锅即成渣末无法凝结,而后细细再做,却又因为面浆倒入太多让人嚼之无味。于是好几天她苦心孤诣,最终面皮终有所成,也却自得其乐。可惜面皮虽好,却也终非长久之物,自己所做固然健康卫生,却也摊了一堆的家伙什,吃上一次,忙忙碌碌,实在没有外面直接买来的方便。

就这样,我们的家庭面皮计划最终搁浅,老婆再也没有了做面皮的兴致,买来的钢罗也只落得束之高阁的下场。老婆叹息:累死了,才知道做面皮太不容易了。不过当孩子吃着满口生香的面皮,啧啧赞赏的时候,老婆也却成就感顿生。

每天日出日落,所有的面皮摊位总会顾客盈盈,同一张面皮却也因了调味的不同,人气千差万别。丹凤的四个小吃城中,我们常常光临的就有城西小吃市场中的段家、刘莉面皮,其中以段家面皮最为兴盛,可惜后来生意渐大,高个子女人总有些小气,面皮拿捏了又拿捏,数量总是寥寥,让人颇觉遗憾,所以光顾就少了许多。艺苑小吃城的四虎家面皮常年有炒面皮,因处丹凤中学对面,学生群体常来,故其量也颇丰,来的客人自然就多,常常早上十点不到,面皮即告售罄,来人只好望锅兴叹了。美食苑中的宝鸡络面皮颇得人气,夫妻二人配合默契,男的有点少数民族样,高高瘦瘦,主要负责切面皮和收钱,妻则稍胖,负责抓取面皮,调拌或者翻炒。而入口第二家的“围裙男”(常年腰围围裙得名)的面皮味也颇美,可惜就是所用豆芽软了吧唧没有生气,让人虽可常常光顾却总少了些回味的道道。

面皮可以凉拌,亦可热炒,春去夏来,天气渐热的时候,人们大多选择凉面皮,摊主随手捏取些切末的白菜和绿豆芽,再翻检些许早准备好的面筋,然后转身从已经切好码整齐的面皮中抓起一把,放在一个勺中,加入醋水、盐水等各种调好的汤汤水水,最后再根据不同客人的要求,用筷架起一两个面皮直接蘸入辣子中,然后筷子在勺中拨拉几下,倒入早已放好的碗中,殷勤地递上筷子,前来的客人就可以立马大快朵颐了。秋末冬至的时候,却总不再适宜吃冷,于是满大街的面皮摊都架起了旺火的炒锅,锅底必须平整,以保证受火均匀,面皮不烂。抓起塑料瓶,挤一两股油在锅中,然后迅速放入蒜苗,再把已经调配好的面皮、白菜、面筋和豆芽直接倒入锅中,用铲子摊平,然后又去调配下一碗,待到锅中哧哧发声的时候,加入酱油,然后迅速翻炒,最后再根据要求加如辣子或者辣子油,热气直冒的炒面皮就可以出锅食用了。

聪明的摊主们总会想法设法满足客人的不同需要,客人常常有不愿意大庭广众之下招摇露出不雅相,或者吃了还想给家里那位没有露面的人带些回去,冷天热炒的自不必说,夏天凉拌的摊主就会殷勤地先不放入汤水调料,只用辣子入面皮,然后再另外舀好调味汤,一并交给客人,客人则可回家随时打开,自己调和一下就可吃,方便而广受欢迎。

面皮分黑白两种,白色软和而入口极易,黑色劲道而嚼头倍增,一黑一白就如同两样不同的人生,在所有人单调的生活场中扮演中同根同源又不同声气的角色。普通的面皮,白色透亮,黑色淳朴,背后却总让许多人看不透,吃不够,品味不到尽头。人来人往,普通的面皮见证着人情冷暖,早先面皮只有一元二角,一路涨来,现在常常是四元有些甚至四元五角,物以稀为贵,四元五角却依然让人趋之若鹜,而那些四元钱的小摊却总显得很是落寞。这总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丹凤号“秦头楚尾”,没有儿化音的地方却常常必须给面皮后面加上一个“儿”字,足见面皮乃人人眼中的小事。但事虽小,关系却大。相反,如果单叫“面皮”,拉长的“皮”音总让人瘆的慌。

面皮儿稀饭。走入饭场,每天不厌其烦的吆喝声声声响起,乡音袅袅,你就会觉得自己正无处可觅寻的脚步终于来对了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