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和徐妙云大婚后的场景 永乐皇后徐妙云(1)

朱棣和徐妙云大婚后的场景 永乐皇后徐妙云(2)

朱棣和徐妙云大婚后的场景 永乐皇后徐妙云(3)

父母之命,朱棣起初并不想娶徐妙云,最终胳膊扭不过大腿

和当前热播的《山河月明》中演绎的一样,历史上燕王朱棣确实娶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徐妙云为妻。徐妙云作为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长女,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性格文静贤淑,饱读诗书,在当时被称为女中儒生。而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虽不是马皇后所生,但生母死得早,由马皇后一手带大。马皇后为人善良,性格贤淑,待朱棣视如己出。朱棣也一直只认为自己是马皇后所生。

据史载,朱棣作为皇子,自小跟其他兄弟一起受到良好的诗书礼仪教育,但他对读书兴趣不大,更喜欢骑马射箭、兵法武功。他善于带兵打仗,在战争中表现得智勇双全,性格顽强又暴躁,是最像朱元璋的儿子,因战功卓绝深得父亲和太子器重。

在朱棣17岁那年,朱元璋和马皇后相中了才貌俱佳的徐达长女,15岁的徐妙云,朱元璋为两位年轻人赐婚。朱元璋亲自赐婚,自己也要成为皇亲国戚!作为臣子的徐达,对这门亲事自然很是满意。两家大人一拍即合,也轮不到两位当事人同意不同意。

性情洒脱顽劣的朱棣,对父母之命的婚姻,产生了本能的抗拒,逃婚一次又上门退婚一次,气得太子朱标,为了大局,为了给徐家一个交代,抽了他一百五十鞭。

要是寻常女子,被接二连三地退婚,指不定会一哭二闹三上吊。但徐妙云绝非寻常女子,她年少时就以古代贤达女子为榜样,立志要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文化,有美德的四有女青年!她帮助马皇后编撰和扩充后宫管理的教科书——《内训》、《女宪》、《女诫》等;以马皇后为榜样,还编辑了发行全国的《劝善书》,帮助朝廷管理天下臣民的心灵和信仰——这是一个政委应该干的事情!

对于朱棣接二连三的悔婚,徐妙云一个小姑娘家,不感到难堪下不来台,也没有羞愤大哭,反而很自信地说,自己能治得住这个朱棣!嫁过去再收拾他!十多岁的徐妙云有这样的胸怀韬略,也足以证明她是女中豪杰,非等闲之辈。

经略边疆,朱棣对徐妙云感情深厚,9年生下3男4女

朱棣在成婚以前没和徐妙云打过交道,还不知道自己娶的是一块无价之宝呢!当年两人成亲时,朱棣还没有封王,只是普通的四皇子。但这并不影响两人的感情,徐妙云从小受父亲影响,经常偷看父亲的兵书,加上她天资聪慧,读过的兵书过目不忘,很是精通兵家之事。这样小两口婚后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作画,并共同探讨用兵打仗的谋略。

朱棣20岁那年,被封为燕王,封地北平。徐妙云离开南京,随着丈夫一起来到了北方封地,戍守边疆。

夫妻两人不仅都信佛,就连喜欢的白色都一致,可谓是琴瑟和谐,配合默契。尽管朱棣性格暴躁,但在徐妙云面前,他感受到了爱情的滋味,显得温文尔雅,满眼都是对妻子的欣赏和宠爱。

在成婚后的九年时间里,朱棣尽管有侧妃,但他只和徐妙云生了3男4女。没有与别的侧妃生过孩子。可见,朱棣对徐妙云的情感是何等的深厚和专一。

徐妙云还是朱棣事业上的有力帮手。由于当时的北平是前朝元代的都城,属于抗元前线,是明朝的战略要地。朱棣事业心很强,经常废寝忘食地忙于戍边任务,这让徐妙云非常心疼,她经常陪在他身边伺候。为了不让朱棣为燕王府里的琐细事务操心,徐妙云凭着自己出色的管理能力把燕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

他们夫妻二人一个主外,一个主内,整个燕王府在他们夫妻两人的共同治理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上至燕王府和守军,下至黎民百姓,处处都是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燕王的势力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靖难之役,徐妙云披甲守城,为朱棣扫除了后顾之忧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大刀阔斧削藩,第一年就削掉5位藩王,先后废掉或杀掉了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逼得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举旗造反后,燕军3天控制了北平城,半个月拿下了通州、蓟州、永平等地,肃清北平周边。朱允炆接到奏报后,以耿炳文为帅,统帅30万大军平叛,30万虽有争议,但是朝廷军队数量肯定是远高于燕军的。

耿炳文大军分部向北平推进,朱棣抓住时间差快速机动,先吃掉突前的杨松部,然后伏击支援的潘忠部,一夜之间把耿炳文的先锋打掉了,此时耿炳文主力分布在滹沱河两岸,为避燕军锋芒,耿炳文下令北岸军队撤回南岸,这一动作被朱棣提前侦知,率军突袭,耿炳文大败。

朱允炆用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率50万大军再次平叛,同上军队数据采纳《明史》记载,不做深究。李景隆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从小饱读兵书,但从没统帅过军团作战,朱允炆的人选安排有待商榷。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北平,同时朝廷下令辽东吴高等人进攻永平,从背后牵制燕军。

李景隆50万大军开到北平城下,惨烈的守城战爆发。北平是朱棣的唯一根据地,王妃徐妙云、世子朱高炽以及一众将士的家属都在城内,一旦城破,燕军将不攻自破。

北平守卫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徐妙云却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她身披战甲,亲自带着将士妻女守城,站在城头一字排开,居然吓唬住了李景隆,让他不敢冒然进攻,白白错失良机!

恰好天气转冷,温度到了零下,夜里徐妙云命人在城墙上浇水,筑成冰城,城墙滑溜攻城器具难以附着,加上南军难耐低温,攻城势头大减,这才给了城内守军喘息之机,坚持到了朱棣回防。可以说,北平保卫战是决定靖难之役胜败的关键战役之一,徐妙云功不可没。

册立皇后,徐妙云屡劝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

靖难成功后,徐妙云被封皇后,作为皇后的她极为称职,多次告诫朱棣与民休息、轻觞薄赋、仁政治国。徐氏在后宫多次召见朝中重臣家眷,赐给她们服饰和钱币,劝导她们一定要充当贤内助,将自己所做的《内训》赐给她们,希望通过这种手段缓解靖难之后天下对朱棣篡位的指责。

朱棣登基后,本想扩大屠杀范围——把整个江南的文人墨客、意见分子,全部一网打尽……正是由于徐妙云的劝说,才与民休养生息,继续任用太祖遗留的贤才能臣,如解缙,夏原吉等人。

徐皇后在世时,朱高炽朱高煦以及其他皇子,并没有太多明面上激烈的矛盾冲突,这多少有她从中斡旋、约束晚辈的功劳……

徐氏懂大义,她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徐增寿,靖难时身在江南,因私通燕军,被建文帝处死。靖难成功后,朱棣几次想追封死去的小舅子,但徐皇后认为弟弟没什么大功绩,坚决不从。直到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不顾徐皇后阻拦,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而徐氏认为功不配封,也没有谢恩。

永乐五年(1407年),徐妙云去世,临终前仍告诫朱棣要“爱惜百姓,广求贤才”,要好好对待宗室亲属,但不要过分宠幸外戚;嘱咐太子朱高炽一定要好好对待当时和自己一起守护北平的军人家眷。朱棣给其谥号“仁孝皇后”,到她的儿子朱高炽当皇帝(仁宗)时,才给其加了一长串谥号“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某种程度上说,徐妙云就是另一个马皇后,她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辅佐自己的男人,成就帝王伟业,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现在的我们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