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家书读后感800字初二(含泪的微笑--读傅家记事)(1)

《傅家记事》 傅益璇著 三联书店

傅家家书读后感800字初二(含泪的微笑--读傅家记事)(2)

六十年代初全家福。前排左起:罗时慧、傅益玉、傅抱石、傅益珊。后排左起傅益璇、傅小石、傅二石、傅益瑶。

近来多读画稿书论与古籍,好久没认真读一本当代人所写的书了,然而,傅益璇的《傅家记事》却让自己至少读了两遍。

原因无他,此书与自己喜爱的傅抱石先生相关——是其一向低调的爱女所著。那个抱石先生“对她有求必应”的要强的二女儿现在也已成了一个温暖、通达且不无犀利的长辈了,她会微笑着用南京话自嘲自己的女儿“忙得像个真的一样”,然而那些数十年前自己做女儿的记忆与往事却永远不会消失,而当这些留有体温与氛围的记忆凝固下来,读之一个鲜活的傅抱石与傅家儿女如在眼前。另一个原因是,此书读之让自己异常相契,无论是行文的自然与从容、笔法的白描与平实、情感的真挚深沉抑或隐于书背后的那位掏心掏肺的作者,无不让人随之喜怒哀乐,其间几度直欲废卷而叹,甚至为之泪湿。

《傅家记事》不是一本简单的纪事之书,这是一本凝聚着作者近七十年人生思考、记忆乃至生命与会社追问的纪事。这样的书,四十岁写不出,五十岁写不出,没有一种通达的思考与人生境界更是无从下笔。甚或可以说,这是家事,也是国事,其中隐约是有着《史记》以来的文脉与情怀的——甚至可以说,这本书的内核,与抱石先生生前笔底的淋漓元气与慨叹追问正是一脉相通。所谓“大雅久不作,世态秋云薄。落落今古间,旷焉谁与托?”中国近百年来的世事变迁让人目不暇接,而那些有意无意消失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然而,总有一种真性情的文脉会一直相承相续,无论遇到怎么艰难险阻。但这一意义上而言,我个人觉得,记述有着朴素平民意识与深沉文人情怀的傅抱石家事的这本书意义可能要比那些民国旧贵族的往事更能触及中国文化之核与真正的灵魂追问。

文章一开始简直就是浓墨重彩的铺排与回忆,那些关于儿时南京的印象,想来在作者心里沉淀已久,简直就是浓得化不开一般,然而笔法却是白描的,一切读来无不会心而温馨,颇有《边城》与《呼兰河传》的开篇之风,感觉是从周作人或是汪曾祺这一脉的文风而来。儿时的记忆,当然是儿时的风物与味道,那么,文章就从南京风物与味道开始了:六朝古都的老树、南京人的朴实、玄武湖畔的春光与垂柳,以及一年四季先后登场的马兰头、荠菜、盐水鸭、莲蓬、肥藕、晚香玉、紫茉莉、冬瓜、瓠瓜、红苋菜、菊花、红叶、菜苔、腌菜、矮脚黄、蜡梅、咸货,那些“玫瑰色、颤巍巍的半透明有咸肉”,母亲的红烧蹄膀、父亲爱吃的“九转大肠”……一切的一切无不动人之极,可以感觉到,所有那些细节是如此美好,如作者所言,即便回忆起来也是“一种福分”,“要万分珍惜地收藏在心里——因为它们伴随着父母的身影。”

傅益璇在自序中说:“关于父亲及那个时代家里的一切,其实我所能表达的甚少。就算有些记忆,也不是刻意去记住的,是顺其自然地留存在脑海里的。所以记录下来的种种,只是跳跃式的点滴而已。因为是‘过去式’,时间、人物、地点及情节的错漏肯定难免。但我通过文字的书写,使自己对父亲的怀念得到了很大的满足,这无疑是情感上的一次盛宴。”

所有这些浓重得化不开的南京儿时回忆无疑是极其温馨的,然而越温馨,却也越见出其后的悲凉,见出一个安宁的理想之国是如何陷入破碎的惊恐之中,愈加衬出其后的人生之悲,并让那悲凉力透纸背。

傅抱石有一印章名为“往往醉后”,作者所记“文革”全家被赶出家门后有一兄弟姐妹雪夜喝酒事:抄家前在院子里埋一坛傅抱石珍藏的五十多年花雕酒,被赶出家门后傅家居于一简陋仓库,天寒欲雪,忽然想起此酒,遂连夜去挖,孰知打碎坛子,只得舀入提壶带回,一大壶酒喝光后,很快就让他们醉得东倒西歪。

“那一夜,是自‘文革’遭难以来我睡得最踏实的一个晚上。”作者在这些平平实实的描述里,真有一种含泪的微笑在,然而,也真有一种人生的大悲怆在。

——“在梦里我见到我的父亲,他在一条昏暗的小路上远远地走在我的前面,不时停下头来回头看看我,我不断地叫着爸爸爸爸,但始终追不上他。朦胧我哭湿了枕头。”

读这段朴素而悲到极处的文字,总是让我蓦然想起抱石笔下的雨意,抱石先生笔下的山水雨境,其实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大悲与追问,他的追问是这个国家与民族面临史无前例的巨大灾难与变革时期的性情追问,最终谁能真正给出答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