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孟君

易经“遯”卦(如图)。

易经能让人走出困境(说说易经以退为进)(1)

“遯”卦

其卦辞说:“遯。亨。小利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遯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其含义是:

遯卦。亨通。适宜小有正固。

《彖传》说: “遯卦亨通”,即隐遁而通达。刚阳者正当其位而有所因应,顺应时势而行动。“适宜小有正固”,是因阴柔浸淫滋长。隐遁时机的意义可谓重大。

《象传》说:“天”之下有“山”,是“遯”之象。君子因而远避小人,不犯而自威。

其中,“遯(dùn)”,同“遁”,隐遁,隐退逃避。“亨”,亨通。“利”,适宜,利于。“贞”,正固。

“刚”,刚阳。“当位”,正当其位。“应”,因应。“时”,时机,时势。“浸”,浸淫,浸润。“长”,滋长。

“远”,远避。“恶”,触犯。“严”,威严。

唐代大儒孔颖达,解读此卦道:“‘遯亨’者,遯者,隐退逃避之名。阴长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当此之时,若不隐遯避世,即受其害。须遯而后得通,故曰‘遯亨’。‘小利贞’者,阴道初始浸长,正道亦未全灭,故曰‘小利贞’。”(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遯亨”之“遯”,就是隐退逃避。“遯”卦作为阴长之卦,小人正当起用,君子日渐衰微。君子当此之时,若不隐遁避世,就受其伤害。必须隐遁而后得以通达,所以说“隐遁而亨通”。“小利贞”,是指阴柔之道初始浸淫滋长,正道还未完全消亡,所以说“适宜小有正固”。

北宋理学家程颐,进而分析道:“遯者,阴长阳消,君子遯藏之时也。君子退藏以伸其道,道不屈则为亨,故遯所以有亨也。在事,亦有由遯避而亨者。虽小人道长之时,君子知几退避,故善也。然事有不齐,与时消息,无必同也。阴柔方长,而未至于甚盛,君子尚有迟迟致力之道,不可大贞,而尚利小贞也。”(宋程颐《伊川易传》)

“遯”是阴长阳消、君子遁藏之时。君子隐退、遁藏从而伸张其道,君子之道不为所屈就是亨顺,所以隐遁可有亨通。于事情方面,也有经由隐遁而亨通者。虽小人之道滋长之时,君子能知微见著而退避,可谓善事。然而事有参差不齐,因时而兴盛衰亡,无须一定相同。阴柔正当滋长,还不至于过盛,君子尚可从容舒缓地致力,不可过于正固其道,尚可适宜小有正固。

关于“彖”辞,程颐解释道:“小人道长之时,君子遯退,乃其道之亨也,君子遯藏,所以伸道也。此言处遯之道,自‘刚当位而应’以下,则论时与卦才,尚有可为之理也。虽遯之时,君子处之,未有必遯之义。五以刚阳之德,处中正之位,又下与六二以中正相应,虽阴长之时,如卦之才,尚当随时消息,苟可以致其力,无不至诚自尽以扶持其道,未必于遁藏而不为,故曰‘与时行也’。”(宋程颐《伊川易传》)

小人之道滋长之时,君子隐遁退避,这是君子正道的亨通,君子隐遁,恰是伸长其道。此上言说处遯之道,自“刚当位而应”以下,则是论及时势与卦才,君子尚可有所作为之理。虽是隐遁之时,君子处于此时,勿须定要隐遁。卦中“九五”以刚阳之德,处于中正之位,又向下与“六二”相应,虽然是阴柔滋长之时,以“九五”卦才,尚可顺应时势生衰,若可以集中致力,无不至诚尽力、扶持其道,未必在隐遁之时无所作为,所以说“顺应时势而行动”。

孔颖达也说:“叹美遯德。相时度宜,避世而遯,自非大人照几不能如此,其义甚大,故云‘大矣哉’。”(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赞美隐遁之德。相时度宜,隐遁避世,倘若不是大人能够明了时势几微,便不能如此。其意义甚大,所以说“重大”。

关于“象”辞,唐代大儒孔颖达分析说:“山者阴类,进在天下,即是山势欲上逼于天,天性高远,不受于逼,是遯避之象,故曰‘天下有山,遯’。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山者,地之高峻,今上逼于天,是阴长之象。君子当此遯避之时,小人进长,理须远避,力不能讨,故不可为恶,复不可与之亵渎,故曰‘不恶而严’。” (魏王弼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山”(“遯”卦下卦为“艮”,为“山”)属阴类,逼进“天”(“遯”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即是山势欲向上逼进于“天”,“天”之性高远,不受于“山”的逼进,此为隐遁之象,所以说“天下有山,遯”。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山”,为高峻之“地”,如今向上逼进于“天”,是“阴”生长之象。君子当此隐遁之时,小人逼进滋长,理当远避,自身力量不足以声讨,所以不必触犯小人,但又不可让其亵渎,所以说“不恶而严”(不犯而自威)。

程颐也说,“天下有山,山下起而乃止,天上进而相违,是遯避之象也,君子观其象,以避远乎小人,远小人之道,若以恶声厉色,适足以致其怨忿,唯在乎矜庄威严,使知敬畏,则自然远矣。” (宋程颐《伊川易传》)

“天”下有“山”,向下起步遇“山”而止,向上逼进“天”而相悖,是隐遁之象。君子观察其象,从而远避小人。远避小人之道,若待以恶言厉色,足以招致小人怨忿,唯有严肃、庄敬、威严,使其知道敬畏,就自然远避了。

明代高僧智旭,就此卦曾言:“夫世间之道,久则必变而后通,进则必退而后久。此卦刚而能止,是不以进为进,而正以退为进者也,故亨。”(明智旭《周易禅解》)

世间之道,恒久生变,变而后通;恒进生退,退而后达。

“遯”卦之“隐遁”,可谓“以退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