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1)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2)

清城区源潭镇迎咀赤狮坑村灾后重建经验启示系列报道之三

横向到边,纵向贯通

“大应急”防灾救援体系建设的“清远探索”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2月1日上午,一场特殊的新居启用活动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省应急指挥中心和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赤狮坑新村同步启动。屏幕这端,村民们沉浸在住进敞亮新房的喜悦中;那端,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王中丙“隔空”对话,转达省委省政府的问候和关心。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3)

2月1日,赤狮坑灾后重建新村启用(资料图)

在特大泥石流袭来前,赤狮坑村55名村民成功转移并非偶然,背后是清远市、清城区两级党委、政府践行“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凝心聚力,推进“大应急”防灾救援体系建设所做的大量工作。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管理视频调度系统平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和会商研判机制……面对自然灾害,清远始终积极而为,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道防线。

而在推动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安全发展理念也切实落实到清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阶段、全过程,防风险、保安全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意识、共同责任。

▋横向到边,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责

“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全市平安稳定。”2020年9月13日,市委书记殷昭举履新首场会议,关注重点便是安全生产。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各级各部门都要动起来,各司其责”,8天后的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殷昭举再次就安全发展发声,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筑牢“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失责追责”的安全防线。其中,建立全系统“大应急”的防灾救援体系成为关键一环。

全系统“大应急”的防灾救援体系,从应急管理系统内部来看,大概可以用“横向到边,纵向贯通”两句话来概括。

“指挥领域横向到边”的实现,清远依托的是建立的清远市安全生产委员会、清远市森林防火指挥部、清远市三防指挥部“一会两部”管理体系。应急救援并不是应急管理局一家的事,而是全市所有部门的事情。市主要领导担任“一会两部”一把手,将水利、交通、公安等30余个市直单位纳入到“一会两部”成为其成员单位,灾害发生时通过“一会两部”这个总指挥,调动所涉及到的成员单位参与灾害预防及救援工作。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2020年3月底,市三防指挥部召集有关成员单位召开会议,对汛期天气进行会商研判。三防会商研判会是清远每年汛期来临之前的一道“例菜”,三防会商研判会的召开,也相当于给各成员单位敲响了一年一度防汛的“紧箍咒”。

2020年6月5—7日,受南海季风影响,清远全市范围内持续强降雨。村庄水浸、农作物受灾、道路塌方……市三防指挥部加强会商研判,于6月5日16时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4)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5)

2020年6月6至8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清城区源潭镇多地出现积涝,村民被困,镇、村干部积极组织救援。(资料图)

6月7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源潭镇发生大面积断电、停水和通讯中断,多处地方出现内滞情况。接到省、市发出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3级预警后,驻迎咀村委会的源潭镇党委委员董志坚如坐针毡,他带领工作组冒雨趟水进村,和迎咀村党总支部召开调度会议,安排村干部、村长深入各村小组开展防灾减灾巡查。结合掌握到的地质灾害知识,发现傍山而建的赤狮坑村巷道出现黄泥水异常情况后,第一时间上报,同时督促村民高度防范山洪和泥石流灾害。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6)

2020年6月6至8日,持续强降雨导致清城区源潭镇多地出现积涝,村民被困,镇、村干部积极组织救援。(资料图)

“如果不是撤离得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迎咀村党总支部书记陈记权说起那天的情况,仍心有余悸。65岁的谢记社在工作人员搀扶着离开村子后不到3小时,赤狮坑村后山便发生了泥石流灾害。浑浊的泥水裹挟着植被倾泻而下,48座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强降雨给清远带来的灾情救援中,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电力、交通等多部门冲锋在前、奋力抢险,全力以赴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死守维护堤围水库安全,争分夺秒抢修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清远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纵向到底,基层防线久久为功

“指挥层级纵向到底”,即清远打通从市到村一级的应急救援指挥沟通渠道,市级指挥部通过金视通视频指挥系统、防汛应急手机APP等设备,可直接与最基层三防责任人实现面对面沟通。

由于监测预警及时以及巡查员的警觉性,赤狮坑村常住55名村民在泥石流来临前顺利转移至安全地带,实现“零伤亡”。

“应急管理部门的短临预警系统,可以提前一个小时精准预报镇村范围的强降雨,我们得以实现精准指挥,精准防灾救灾,这是我们提前转移群众、避免重大人员伤亡,成功处置此次灾害的关键因素。”董志坚对应急管理的“短临预警”系统赞叹不已。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7)

2020年6月8日,强降雨导致横荷街一堤围塌方,横荷街办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伍用沙袋拦挡护坡。通讯员供图

而应急响应机制的启动,则是通过制度保障来确保调动各个层级责任人。以清城区为例,全区建立了区领导联系镇、镇领导联系村、村领导联系村小组的工作机制,达到条件启动应急响应后,区、镇、村、各级三防责任人就要按照应急响应的要求各自开展工作,把日常的防汛责任落细到基层村镇的每一个网格。

赤狮坑村在地质灾害中化危为安,也得益于镇、村平日扎实的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源潭镇的每一个村委会都有一个大喇叭,镇里时常统一通过大喇叭播放各种安全知识,安全的电讯号不断穿透大山、走进千家万户。利用当地的党校,源潭镇每年组织全镇村干部培训,全面学习掌握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

“山边居住的群众要特别注意防范泥石流、崩塌等灾害”“水边的村民要留心水浸”。每年入汛前,各村根据村民居住的具体情况分类有重点地宣传,镇村干部、村民代表还会定期进村入户派发宣传资料,奉上安全知识。

不仅如此,每一名村干部还要包一个片区,平日里进行巡查和宣传安全知识,掌握片区内地质灾害点、人员和房屋等所有情况,灾时清楚如何转移疏散群众。

“只要一下雨,我们的村民小组长就挨家挨户上门去提醒村民要注意的安全事项。”陈记权说,每逢下大雨, 村委会就专门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安排巡查和对村民的安全提醒,并及时将安全信息发送到的微信群里通知到村民小组长。

▋加强“测报防抗救建”统筹协调,建立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

2020年7月初,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黄志坚带队的慰问组到迎咀村,代表省防总奖励在迎咀村特大泥石流表现突出的镇村一线干部和有关三防责任人。

省级领导带队直接到村镇一级进行表彰,这在清远近年来任何一个发展领域都不多见。背后的深意,还在于对清远近些年来全力推动建设的“横向到边,纵向贯通”的立体防灾体系的肯定。

2020年第四轮强降雨结束后的6月下旬,市应急管理局召开了一次龙舟水防御工作现场会。会上市应急管理局将此次强降雨与清远2013年”5•15”特大暴雨洪涝灾害进行了对比,两次降雨强度和洪水流量相似,但因灾死亡人数减少了 87.4%,灾害损失降低了 57.31%(不包含物价上涨因素)。

在市应急管理局局长黄永华看来,此轮龙舟水防御中,各级党政领导靠前指挥,提前部署,气象部门预测预报的精细度大大提高,提前预警;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提前到岗、到位、到点,主动转移群众。军分区、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提前到位,为做好抢险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全域型三防指挥体系,充分运用“统”的指挥棒,加强“测报防抗救建”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和统一指挥,强化洪水、台风及其次生灾害链的一体应对。

事实上,2020年入汛后,市三防指挥部还根据省三防办、省应急管理厅的要求,在全市推进建立独居老人、伤残人士、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临灾转移“四个一”工作机制,“每户一对接”转移责任、“每村(居)一台账”转移清单、“每镇(街)一张网”转移体系、“每灾一行动”转移启动机制,补上了基层特殊群体的防灾短板。

据统计,近两年来,清远市启动防汛应急响应Ⅳ级6次、Ⅲ级1次,防冻应急响应Ⅳ级1次,安全转移群众2.99万人。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冬春生活救助596人,101户“全倒户”恢复重建全部竣工。

对于今后清远应急救援制度建设的方向,黄永华认为重点还是基层。他建议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延伸到行政村,在村委建全应急值班制度,落实值班人员,压实基层责任,并将视频会议延伸到村一级,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调度。

“实践证明,凡是基层三防应急能力建设抓得好的地区,防御过程中都能有力有序应对各种突发灾情险情。”黄永华说。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清远日报

文字:沈艳莉 彭勇珍

编辑:罗璐

校对:张鍪

编审:樊沃夫 田芳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8)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9)

最严重的泥石流(特大泥石流袭来)(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