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虽然不是道家人物,但是却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人在生前,他曾经官至参知政事,是一位位高权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死后,仍遭到万千人们的敬重而综观范仲淹终身,他的生前身后的权位荣名,跟他的几次被贬以及他看待被贬的顺其自然、宠辱不惊态度都有很大的关系,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失之桑榆取之东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失之桑榆取之东隅(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桑榆取之东隅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虽然不是道家人物,但是却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人。在生前,他曾经官至参知政事,是一位位高权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死后,仍遭到万千人们的敬重。而综观范仲淹终身,他的生前身后的权位荣名,跟他的几次被贬以及他看待被贬的顺其自然、宠辱不惊态度都有很大的关系。

老子以为得道之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改动本人的行为,庄子也倡导“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范仲淹几起几落,被贬前和被贬后宠辱不惊的行为颇有道家风范。从他的阅历看,几次被贬或自贬的阅历不但没有成为他仕途的障碍或终结点,反倒成了他迈向更高位置、更大胜利的垫脚石和助推器。为什么会这样?仁宗皇帝为何会一再起用范仲淹,而且一次比一次位置更为重要?实践上,这里包含了丰厚的聪慧。普通的观念是,被贬就意味着失去了以前的官职、势力,是一件“只赔不赚”,因而谁也不愿意的事情。但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在范仲淹几次被贬黜时,他的朋友送给他的“三光”评价正提醒了他被贬时的收获:光彩。每贬一次,他在同僚和人们心目中的名声就越大,被贬之后,他的名声曾经树立起来,因而仁宗不得不用。而在最后一次被贬,虽然范仲吞没有等到重新起用的一天,却让他到达了个人声誉的顶点,能够说最大水平地完成了他本人的人生理想。

名声就是本人在他人眼中的品德。在以德治国、以德服人的古代,人们天经地义都非常注重名声。在官场就更是这样,名声是一个人的政治资本,简直能够决议一个人的成败。即使才干平凡,只需有好的名声,他仍然可以做官,以至做高官。汉朝时朝廷采用“举孝廉”的办法选拔人才,每年在每二十万户中找一个“孝敬父母、行为清廉”的人,谁的名声最好,名气最大,谁就能被举,才干倒是其次。在后世,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官员的常规途径,但是选拔那些名声很好的人做官,也是重要的辅助途径之一。而一旦迈进了官场,名声更是决议一个人升迁的重要考量。对个人来说,名声不但是一种根本的个人追求,同时也是坚持显达富贵的最佳途径。

也正是名声成就了范仲淹。成语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说在某处先有所失,却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实践上,历史也常常是这样:古代那些在官场上胜利的人很少有一步登天、一步登天的,都有过被贬的阅历,而这段阅历也常常成为他们的仕途的重要转机点。这是由于,自古从权利中心到被贬出朝廷者,多半是那些耿直的官员,因而官员被贬常常遭到普遍的注重,也常常可以在受贬后得到同僚和人民的普遍支持与同情,惹起普遍的反响,并能给本人带来更好的名声和更大的影响力。而愈加重要的是,这种名声又能够作为本人的政治资本,为以后的一步登天奠定根底。退一步说,即便以后真不能再进官场,却博得了名声,可以流芳百世。这样,被排斥在很大水平上并不能真正给他们带来伤害,相反还能带来益处。

不论这种状况是自然发作,还是这些被贬之人早曾经想到了这一点,这就是受贬得大名的官场规律。这个“因贬胜利”的规律深入契合了道家的思想。第一,道家思想主张无争,万事顺其自然,因而当他被贬或将被贬之时,他都能毫不犹疑地舍弃本人曾经具有的势力,漠然去过没有挂念的赋闲生活,被贬后当然不会自怨自艾,一蹶不振。第二,这种顺其自然、宠辱不惊的态度正是道家以柔克刚聪慧的重要表现:唯有不争,才干真正得到。第三,道家耀眼的辩证法思想的聪慧更在这里表现:首先,在某个时分,“失”可能并不是“失”,它会变成“得”的重要前提,一次丢掉官职并非意味着永远失去,永不复得;其次,在这方面有所“失”,在另一方面却会有所“得”,被贬可能失去了一定的势力,但是却博得了更多的名声;再次,没有一定的“失”,便不会有更多的“得”,被贬所博得的名声,常常能够换来以后更高的职位和更受注重的位置。

但许多人对名利的得失心太重,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常常为了被贬而懊丧,从此一蹶不振,以至有一些过激的行为,比方对朝廷的行为停止批判,更有甚者,还有起而对抗者。这些人最终的结局都是郁郁而终,被贬成为他们仕途生活的终点,而蜕化或过激行为也败坏了他们的名声,能够说名、利皆失。很明显,这些人失败的缘由不在于被贬,而在于没有正确看待被贬。

道家的观念一向是顺规律而行,一切顺其自然。对因贬得大名的规律,也同样如此。依照道家的做法,在身处贬谪的境遇时,人们所能做的就是供认这个理想,韬光养晦,以待机遇的到来。这就是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高明聪慧。范仲淹事前不怕被贬,被贬之后又依然可以漠然看待,不能不说深得道家思想之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