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是谁的作品(东北的腊八粥作者)(1)

今天是腊月初八,也就是俗称的腊八。我从小就知道腊八不是个平常的日子,记得每到这时老人们就爱说两句话:一句是“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一句是“小孩儿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是谁的作品(东北的腊八粥作者)(2)

第一句话形容的是腊八时候天气寒冷的程度。一般腊月初八都在“三九”期间,是东北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冰天雪地,北风刺骨。滴水成冰,哈气成霜。东北人在户外活动,棉帽子可以护住头顶和耳朵,但突出的下巴却暴露在外面,直接面对寒冷的袭击。即使这样,下巴也是冻不掉的,尽管它可以被冻得麻木,甚至上下颤抖,以至于使人连话都不能说。风趣幽默的东北人就把这种痛彻心扉的冷形容成冻掉下巴。其实“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句话在东北人的嘴里,就相当于今天气象台发布的“极寒天气红色预警”。也有遇上暖冬的时候,像今年就是如此。然而在口耳相传的文明进化中, 偶然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气象经验总结的本来就是一般规律。


腊八粥是谁的作品(东北的腊八粥作者)(3)

过去,腊八时节昼短夜长,室外天寒地冻,人类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被严寒凝固了。低矮的茅草房、马架子里,火炕和火盆散发着微弱热气,顽强地抵御着来自西伯利亚的刺骨寒风,黄色的窗户纸无可奈何地被冰霜剥夺了透光的权利,黑黢黢的屋子里,东北人用“猫冬”打发着无聊而漫长的冬季,一天吃两顿饭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腊八这天东北人也要喝腊八粥,但东北人的腊八粥一般是用黄米来熬制。黄米由糜子碾成,有黏性,比小米粒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黄米可用于煮粥或磨成面包上豆馅蒸成豆包食用。糜子磨成的黄米虽然产量不高,但营养丰富,耐消化,也就是抗饿,深受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庄稼人的喜爱。东北人用黄米熬制腊八粥,据说主要是相中了黄米的黏性, 这样可以粘住下巴,不至于被冻掉。当然,其中充满了调侃戏谑的味道和东北人那种苦中求乐的乐观情怀。

用黄米熬制出好喝的腊八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黄米粥煮到一定时候,开始粘稠,水多了不好吃,火急了容易夹生,水少了容易糊锅串烟,别看不是什么大餐,一般的家里也都要由有经验的主妇来掌勺。

黄米熬制的腊八粥,如果再加上红芸豆,那就是腊八粥的上品了。形象上粥如黄金,豆似玛瑙,熠熠生辉;口感上,黄米的糯被芸豆的面巧妙综合,黄米的香和芸豆的甜相得益彰。

吃黄米熬制的腊八粥是有讲究的。里面要拌上白糖和荤油(用肥猪肉熬制)。这种吃法的好处一是使粘稠的腊八粥咀嚼和下咽更加顺滑,二是能使一年没有多少油水的庄稼人在年前也能沾点荤腥,抹抹油嘴儿……

黄米熬制的腊八粥由于黏性较大,不易消化,所以老人们不建议孩子多吃。也会用“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类的话语来慰藉孩子们的心理期待,毕竟过了腊八孩子们热切盼望的年就快到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年就是好吃的,算了,今天就少吃点吧。吃腊八粥时为了防止“烧心”,还要适当的吃一点咸菜。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吃饱饭之后不能过多的饮用凉水,以免引起腹胀。

腊八粥是谁的作品(东北的腊八粥作者)(4)


如今,时过境迁,生活富足,吃一碗米黄豆亮的腊八粥已经不是新一代东北人在过年前的中期需求,而对于老一代的东北人来说那碗里装的绝不仅仅是果腹和解馋的粥,更是他们儿时的生活,少小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