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和王小姐是邻居。真正的邻居。农村的两层小洋楼,紧挨的那面墙是公墙,不像有些人家,中间会隔出个四五十公分的道子,然后各家砌各家的墙,这样的做法,不给子孙以后找麻烦。公墙就不一样了,如果是张先生搭王小姐家的墙,以后王小姐家要重做房子,就可以不和张先生商量把墙扒了,反之亦然。其实不过是想让自家的房子多出那么一点面积而已。

因为是邻居,也许今天还挺好,明天就反目成仇,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不过张先生一家和王小姐一家是真好。

在农村,基本上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这两家也不例外,张先生是个商人,四十多岁,笃笃墩墩,四方个,四方脸,大眼酒糟鼻阔嘴,寸头,脖子上挂一大金链子,猛看上去挺严肃,实际上是挺和霭一人。每次从外地回来,不但给自己一双儿女带好吃的好玩的,也会给王小姐的儿子带一堆稀罕玩意儿。每每王小姐不好意思收,张太太就会在一边说,“没事,小孩子嘛,就是喜欢玩具的时候,长大了就不稀奇这个了。”张先生又是劝又是往王小姐屋里拿,王小姐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但下一次张先生再拿东西来,还是这一番说辞。

王小姐的先生在外地打工,据说工资挺高,每月按时寄回来家用,王小姐不用做事,专心在家带孩子,公婆另住,所以王小姐的小日子过的蛮清静。由于张先生每次回来都给王小姐的孩子带东西,王小姐的先生一年到头不过春节回来几天,还要忙着过年走亲威。王小姐只好在每次张先生回来的晚上或是第二天把张先生一家大小接到家里来吃顿便饭以示感谢。张先生的女儿大些,读大学了,儿子跟王小姐的儿子差不多大,两小家伙在大人的熏陶下以兄弟相称。张先生的儿子大点。孩子们在客厅打打闹闹,张太太帮着王小姐在厨房忙活,张先生熟练的打开电视,调台看有没自己喜欢的节目,或是溜到厨房看饭做的咋样了。

择邻而居套路(邻居--邻而居之)(1)

这样的场景持继了好长一段时间。外人都挺羡慕,远亲不如近邻嘛,邻里关系处的越好越好办事嘛。可突然有一天,张先生搬家了。这年代,农村人往镇上搬,镇上的人往县城里搬,县城里人往省城搬,……人往高处走嘛。可张先生家不一样,只是往后挪了三排,主人新盖了年把的房子,被儿子叫到县城照顾小孙子,以后就跟着儿子过,不回来住了,于是卖了房子。这也无可厚非,时机赶的好嘛,谁都想住新房子,是不是?只不过,从此以后,张先生家就不安宁了,只要张先生在家,总是硝烟弥漫,张先生胳膊上脸上总是有抓痕。有好事的人发现,张先生一家突然与王小姐一家断了来往。

尤其是张太太,说起王小姐来一脸的愤愤然,撇嘴斜眼外带吐吐沫星子,满脸不屑。

王小姐呢,不言不语,不声张。该出门出门,该买菜买菜。

张先生不再大大咧咧的走进王小姐的屋。每次出差回来,也不见给王小姐的孩子买东西拿了去。

表面上风平浪静。

只是村子太小,有左邻右舍发现张先生会在晚上悄悄的来,凌晨悄悄的走。并不是谁专门要去逮谁,纯属无意间左邻发现了一个秘密,右舍也发现了一个秘密,左邻右舍一咬耳朵,哈,真相浮出水面了。本来相互叮嘱不要说出去,谁知,左邻悄悄与李某说了,右舍悄悄跟赵某说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特别是这样的事,传播速度更快。很快的,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最为尴尬的一次是三月里阳光明媚的一个上午,邻居们三五成群坐在马路牙子上晒太阳,说笑,王小姐家的门突然从里打开了,张先生和王小姐一前一后走了出来,脸上都是那种红扑扑的好看的颜色。看到一堆人,俱是一愣。众人一起直直的看向他们,然后,不约而同的一起笑了。

从此以后,王小姐更深居简出了。

白天,再也看不到张先生出入的身影了。

倒是张太太,依然在人群里,撇嘴斜眼皱鼻,说的吐沫星子飞起,一脸的愤愤然。

择邻而居套路(邻居--邻而居之)(2)

择邻而居套路(邻居--邻而居之)(3)

本故事纯属虚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