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有四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关中平原。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平原,它的战略意义和作用丝毫不弱于四大平原,那就是河套平原。
它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它又包括哪些地方呢?
河套平原位于内蒙古和宁夏境内,是由黄河长久以来的冲击形成的。
整个河套平原地区,一般指的是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的黄河“几字湾”区域。
与其他几大平原是个整体不同,河套平原分为三个部分。
也就是常说的河套平原有三套,分别称为前套、后套和西套。
其中西套又叫银川平原,在宁夏境内,面积大概1.7万平方公里,沿着黄河两岸呈现南北狭长状分布。
地势南高北低,所以黄河也是自南向北流过银川平原,这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
再加上西北贺兰山的存在,阻拦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和沙漠的侵袭,所以气候湿润温暖,非常有利于耕种,故银川平原也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不过人们在谈论河套平原时,有时候会把银川平原抛除在外。
仅是单指黄河流出宁夏进入内蒙古,自西向东到吕梁山的这段区域。
它是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地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东套。
东套又分为前套和后套。
前套是介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与包头市之间的土默川平原。
后套是指黄河进入内蒙古后至西山咀之间的平原,其核心位置位于内蒙古的巴彦淖(nào)尔市临河区。
习惯上人们所说的河套平原一般指前套和后套。
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黄河提供灌溉之利,从古至今都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粮食区。
在历史上,河套平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了整个河套地区,并且移民到此进行开发。
但是秦朝太过短暂,在秦末的战乱当中,匈奴势力再度南下夺走了河套地区。
到了汉朝初年,汉王朝与匈奴势力的分界线就在此处。
河套地区距离西汉的首都长安并不远,一旦匈奴突破河套地区,就可以长驱直入进攻长安。
所以为了保障河套地区的军事防务,西汉初年在河套地区囤积了重兵防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大破匈奴,才重新收复了河套地区。
汉武帝听从大臣主父偃(yǎn)的建议,在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加上原来就有的云中郡和定襄郡,总共四郡统归朔方刺史管辖。
汉朝掌握河套地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经营,河套地区的农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可是好景不长,王莽时期,汉朝与匈奴交恶,河套重新为匈奴夺得。
不过匈奴内部分裂,南匈奴归附东汉王朝,河套地区又失而复得。
尤其是在汉明帝时期,大将窦固四路出击,彻底将北匈奴击溃,遭受重创的北匈奴,不得不西迁避难。
匈奴的问题解决之后,河套地区总算迎来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并且在此后的历朝历代,它都是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争夺的战略重地。
因为这里不仅是重要的产粮区,还是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势力的分界线。
谁拥有了河套平原,谁就有了在西北方地区的经济和军事主动权。
不过总体来说,虽然它相比于草原地区,有更好的农业条件,但是由于战乱和王朝的更替,在明清以前,河套地区主要还是以畜牧为主。
河套平原成为西北最重要农业区的标志开始于走西口。
明清时期,持续数百年的陕西、山西等地的人迁移到塞外,河套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八大灌溉区。
抗战时期,傅作义屯兵在此兴修水利,对于河套地区的发展作出不小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绥远省的建制被撤销,河套地区迎来新的发展,在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的帮助下,这里的水利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如今的河套平原,开垦土地已经达到500多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酒花、瓜果、枸杞等农作物。
除此之外,河套平原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铁、铜、金、石墨等等。
这些资源的汇聚,让河套地区形成了以包头市为核心的资源型工业产业,尤其是在钢铁、化工、机械、食品等领域,在全国都有着相当强的实力。
河套平原除了在经济上显得很重要以外,还由于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碰撞,加上走西口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历史上多次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以此形成了独特的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包含着五个自然人文因素,分别是阴山、草原、战争、移民、黄河。
阴山不仅是整个河套平原的西北屏障,更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座圣山。
在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中,分布着大量的岩画,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年代之久,让人叹为观止。
而草原和战争,则是中国漫长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民族融合的基础和根源。
移民和黄河则象征了中华民族征服自然、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它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勇敢前行。
可以说河套平原不仅仅是一块富饶的土地,它更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