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 李怀俊搜集整理

腊八节的来历(腊八节的来历)(1)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初八这天,人们用来祭祖先和敬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除此之外,人们还要进行驱逐瘟疫和鬼邪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nuo)。史前时代医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一种法术“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有保留。

腊八节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祀先祖也。”炎帝神农氏之年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农立国之根本,并且始作腊祭以告上苍,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终腊祭的开始。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南朝梁代的宋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腊八节的来历(腊八节的来历)(2)

公元一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我国,由于佛教介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于深山,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跋涉,忍饥挨饿,骨瘦如柴,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昏倒在地。恰遇一牧羊女,把自己随身携带的食用杂粮、干果等食物熬成粥,一口一口地喂他,把他救醒。后来他盘腿坐在菩提树下,每天只喝着牧羊女做的粥,苦苦修行,终于在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普救众生。

这一天各寺院都要煮粥敬佛,施舍众生来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后由佛门祭祀善事发展为民间习俗。

目前,腊八粥的种类很多,有奶油粥、羊肉丁粥、八宝粥、五谷杂粮粥、杂粮干果粥等,味道有甜、咸、辣、酸,一应俱全,根据口味熬制。

粥中放的果品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仁,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淘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就开始烧煮,用微火熬,一直熬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河津人也有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在腊八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熬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还要给牲畜,鸡、狗、猫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甚至往地上倒一些,以图个吉利。

腊八节的来历(腊八节的来历)(3)

据老人们讲,河津域内的人们,每逢腊八节必须吃“腊八粥”。但满人入关以后,对汉人的统治十分残酷,人们对满人特别愤恨。满人由白、黄、红、蓝等八旗组成,为了表示对满人的愤恨,人们在腊八粥中加入面条,河津人把面条称“齐子”,吃腊八齐子谐音“八旗子”,即是吃“八旗子弟”,以解对满人的痛恨。人们把擀好的面条下入五谷杂粮熬制的粥中,再加入芝麻碎沫和调味品,称作腊八齐子面。

古时的贮藏条件有限,人们必须将所产的果实晒干才能长久保存。每到年终十二月,家中所有的食物都是干物。古曰:干物称“腊”,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是干物的意思。

农历的十二月称腊月,其说法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腊八粥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祀祖先和神灵,“腊”从“肉”旁,就是用肉“祭祀”;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我国古代,天子、国君每年的年终之时都要祭祀神灵。祭祀时用储存的干物蔬果煮成粥,用其祭祀农神——八谷星,称其为八腊之祭或称腊八之祭。所用的粥就叫“腊八粥”。

腊八节的来历(腊八节的来历)(4)

八谷星是主岁丰俭之星。关于八谷,《本草》八谷注说:八谷者,“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也。”

腊八祭是祭八谷神的意思。腊八粥是用干物熬煮的粥,用来祭祀神灵,不是用八种米果的意思。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使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圆在一起食用。

腊八粥做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朋好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进行,该送的送出去,然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要保存着,吃了几天却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表示“年年有余”的寓意。如果把粥能够送给穷苦人家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