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朴和叮咚买菜(叮咚买菜34)(1)

前置仓的成在效率,弊在费用

《零售圈》获悉,近日,随着一纸公告的发布,生鲜电商巨头叮咚买菜风尘仆仆地撤出厦门,这是叮咚买菜首次与朴朴超市交锋。

朴朴和叮咚买菜(叮咚买菜34)(2)

汉·秦嘉《与妻书》:“当涉远路;趋走风尘。”宋·高斯得《耻堂存稿》:“既往复来;仆仆道路。”清·吴趼人《痛史》:“三人拣了一家客店住下;一路上风尘仆仆;到了此时;不免早些歇息。”这是关于“风尘仆仆”一词的典故,风尘:路途中的风吹尘扬,比喻旅途辛苦。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劳累辛苦的样子。

本来是一场“封沉”战,却走成了“风尘”旅,生鲜电商的竞争可见一斑,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何况朴朴不仅仅是个地头蛇还是一条强龙。

01

时隔一年半,叮咚买菜离夏

近日,《零售圈》了解到,叮咚买菜发布服务调整公告,公告显示,厦门站点即将停止配送服务,可配送时间截至10月8日18:00。如果用户的账户充值余额还未消费完或绿卡会员还未到期,可在APP的“客服和帮助”入口,联系客服协助退款、退卡。同时所在站点社群也同时解散。

时隔一年半多的时间,叮咚买菜在厦门“封沉”朴朴之战,以失败告终,叮咚买菜于2021年5月31日,叮咚买菜高调进入厦门市场。首批开设近30家前置仓,涵盖蔬菜豆制品、肉禽蛋、水产海鲜、水果饮品等生鲜全品类商品,上架商品达上千种。开始了与朴朴超市的赤膊之战。对于叮咚买菜来说,这本来就是一步险棋,要知道,在福建当地,除了朴朴超市外,还有永辉超市和夏商超市。

除了厦门撤城之外,今年5月以来,叮咚买菜已相继关停安徽宣城、滁州和河北唐山、广东珠海等多个站点的服务。根据叮咚买菜APP,目前经营城市只有28个,较2021年Q2财报透露的36个城市减少8个。

02

规模难效应,增效需降本

零售业最可观的优势之一是现金流,但最可怕的也是现金流,一旦资金断裂,就会造成企业经营危机,生鲜电商,前置仓第一股的每日优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它的经历给同行敲响了警钟,只有持续性的盈利才是企业生存之本,靠持续补贴买不来用户的忠诚度,复购率只是暂时的。

《零售圈》认为,叮咚买菜的撤城,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同行给予的竞争压力,但更多的应该是自身的经营压力,也就是成本压力,靠规模效应增大营收,带来高现金流的同时,也有成本上升的压力。对于前置仓业务的叮咚买菜,履约成本一直是悬在其头顶的达克摩斯之剑。

叮咚买菜单均履约费用从2019年的20.6元降至2021年的18.8元,今年Q2履约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已从36.5%下降到23.2%。除了履约费用,销售费用也是其主要的费用之一,两者加起来高达30%左右,很难支撑其20%多的毛利率,亏损的警钟依然在敲响。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今年二季度财报会上表示,公司有信心在今年期末实现全面盈利。

2022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总营收66.34亿元,同比增长42.8%;净亏损3450万元,上年同期为19.374亿元;GMV达到71.152亿元,较上年同期53.781亿元增长32.3%。

值得关注的是净亏损,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叮咚买菜报告期内实现了2060万元的净利润,而上同期则为17.285亿元的净亏损。

以上海为例,叮咚买菜之所以盈利,是因为上海客单价平均超过66元,复购率和订单密度逐步增大,前置仓的固定费用会被继续摊薄,履约效率进一步提升。当然上海上半年的额疫情经历,也给了叮咚买菜很大的推力。

目前来看,叮咚买菜收缩规模是降本增效的实际践行。

03

放弃前置仓的盒马和坚守的朴朴

在生鲜电商领域,不得不提的有盒马、朴朴、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

每日优鲜因为资金链问题,本身发展已经陷入困境。叮咚买菜用撤城来降本增效,目前正在超全域盈利发起总攻。

对于盒马和朴朴,盒马早已放弃前置仓,坚持店仓一体,以店养仓,支持3公里30分钟送达的即时零售,这种模式目前看来是比较健康,盒马全国300多家门店的布局即能支撑线下的到店规模,也能支撑其到家业务模式的开展。

盒马CEO侯毅曾多个公开场表达了自己关于前置仓的看法。他认为前置仓是个伪命题,前置仓的模式并不合理,除非大规模的物流收费,把物流成本收回来,有可能会实现盈利,但就今天的格局来说,是还没有实现盈利的玩家的。

朴朴,被业界称为零售业的“黑马”,一直以低调著称,公开的经营数据并不多。一位接近朴朴超市的消息人士告诉《零售圈》,朴朴目前正在低调进军多个城市,也在大规模网罗人才,开拓网点。同时正在筹备明年上市事宜。

《零售圈》认为,前置仓最大的问题是无规模效应下的履约成本问题,和有了规模效应下的销售费用问题。这两个是构成前置仓业务最主要的费用来源。本身毛利率有限的生鲜行业要去抹平这两个主要费用构成,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前置仓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只有APP的呈现和与骑手的见面。而这一切其实都是一个“即时”需求,这部分需求是否足够强,客单是否足够高,复购是否足够多,成为制约其业务规模化发展,进而成为摊销履约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关键。

《零售圈》认为,摆在前置仓业务面前的竞争不仅仅来自于这些“自营型”的即时零售,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平台型即时零售,正在联合千千万万的商超,便利店,夫妻店,进行着新一轮的流量争夺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