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平语心读绿水青山)(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数千年的大历史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眼光,用“绿水青山”的诗意话语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多维度多层次论述了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符合客观规律、彰显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其内容涉及理念与意识、历史与文化、生产与生活、经济与政治、理论与实践、约束与激励、经验与规律、国策与战略、格局与路子、法律与制度、责任与担当、国内与国际等众多方面,对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世界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绿水青山”是极具魅力的生态文明话语

自古以来,绿水青山就是人们最向往的栖息家园。唐代王湾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宋代辛弃疾提笔抒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元代白朴描绘,“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与美景共生。

在毛泽东诗词中,绿水青山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和人文底蕴。1958年7月,毛泽东倾情写下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反映了消灭血吸虫前后截然不同的心境。其中,“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与“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形成了绿水青山与心灵悲欢的鲜明对照;“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则歌颂党中央领导人民艰苦奋斗送走瘟神,追求天地人和的美好生活。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词典中,最形象的话语和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闻名中外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思考和核心理念。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两山理论”。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到安吉调研,开头就引用《诗经》中一句“安且吉兮”来称赞安吉,并表示,从安吉的名字想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他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安吉成为充满诗情画意且极富生态哲理的“两山理论”发轫地。从借用古诗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画卷,到提出生动形象、入木三分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擘画了一幅美丽胜景。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

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普遍面对如何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难题。人们大体有四种不同的选择方案:其一,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边发展边污染,先发展后治污”。其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是秉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策,是一种矫枉过正。其三,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这是两可选择,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路。其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无疑是两全其美最佳方案,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融为一体,倡导的这一理念,充分表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决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现实地看,环境好了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一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城市发展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都要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我们必须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绿水青山”彰显人民情结与人类情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态文明建设顺民意得民心,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鲜明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这是对民族和人民有着深沉而持久大爱的集中体现。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的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共同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而努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示“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并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表达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正如所坚信的那样,“只要我们不畏浮云、极目远望,就能看到山明水秀、无处不美的景色。只要我们彼此包容、守望相助,就能无论晴时好、雨时奇,都坚定前行,共抵彼岸。”


(本文刊载于2019年第8期《中国纪检监察》,作者:上海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袁秉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