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有机化合物中文翻译早期,是有过用数字命名的阶段的,先上图。

甲烷有结构简式吗(为何甲烷的习惯命名法用甲烷而不是一烷)(1)

部分有机化合物在不同时期的汉译名对照

那么后来为何未采用数字,而使用天干。与商务印书馆和郑贞文个人其实有很大关系

那么有机物中文命名的演进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将结合搜查到的资料,简要概括一下它的发展历史。下面是正文。

近代有机化学(烷烃等)命名时间轴——第一阶段(直译)

1。有机化学的知识主要在清末从国外传入,但我国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书中本就有一些如醇、醪、酸、醯、醋等字分别指代不同种类的有机物。

2。但近代化学引入中国后,需要审定大量的新的学术名词,化学才能够发展。1871年,清同治年间,供职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的英国翻译家傅兰雅和中国化学家徐寿携手将英国化学家威尔斯的《化学原理及应用》翻译成中文,以《化学鉴原》为题发表于上海。[1][2]

该书侧重无机化学名词的命名。书中结合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以会意和谐声结合的方式创立新字,并形成系统。这些名词中,比如钠,钾,钙等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该方案经过改进后,汇总成《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于1915年由教育部发布。

3。在1875年,二者又创作了《化学鉴原续编》,该书主要注重有机物命名。但是因为一时经验不足,二者并没有对其采取上述会声和谐声结合的方式,烃类等有机物被直接采取音译。比如methane(乙烷)被称为迷脱痕,ethylene(乙烯)译作“以脱里尼”,ether(乙醚)译作“以脱”等。这也是命名的第一阶段。

这里我觉得可能与当时对有机化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几种烷烃的首次被发现和研究的时间。

甲烷

甲烷有结构简式吗(为何甲烷的习惯命名法用甲烷而不是一烷)(2)

道尔顿预测的甲烷分子结构

甲烷有结构简式吗(为何甲烷的习惯命名法用甲烷而不是一烷)(3)

18世纪早期的对甲烷结构的认为的几种构型

乙烷

而乙烷直到1834年才被迈克尔法拉第首次发现,他使用电解乙酸钾的方法制造了乙烷,然而他却错误地认为这是甲烷。。。

又是,直到1864年,这个错误才别卡尔肖来马校正, 证明了电解乙酸盐产生的是乙烷。

丙烷

而丙烷,直到1910年,才被在美国矿业局工作的Walter O. Snelling博士在汽油中发现。

仅仅是对于烷烃。三者的发现时间相隔就如此之久,对其命名统一的规律研究即使传入中国,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在1875年的中国,两位学者也只能采用直译的方式对当时还为数不多的有机物加以命名。相对于有机物来说,无机物的研究更早,更成熟,命名也就被顺延了下来。

但这其中有些名词,是直接与生活相关的。因此他们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比如trichloroacetic acid 译作“三绿醋酸”,citric acid译作“柠檬酸”,malic acid译作“苹果酸”等。这个很好理解。从苹果中发现的酸自然被译作苹果酸。柠檬酸也是如此。

近代有机化学(烷烃等)命名时间轴——第二阶段(意译)

1。但英文名字读起来又臭又长,直译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也不方便记忆传播等,在这之后,人们也一直想办法改进。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有机化学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化学家虞和钦1908年发表《有机化学命名草》,在其中就主张对有机物进行意译,他认为,“其为记诵也易,而其为用也妙”。也是在这个时间,有机化学的名字才终于被分离并确定下来,对的,就叫有机化学,而在此之前,它还被称为生物化学。

2。在这里,烷烃等有机物有了正式的中文意译名。比如烷、烯、炔、醚和苯等分别被称为矫质、羸 质、亚羸质、醇精和轮质。同时,数字被用来表示有机物分子所含的碳原子数。比如,甲烷就是一炭矫质,乙烷就是二炭矫质,丙烷,哦,对,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有丙烷。这个时候的有机化学命名仍然没有系统化,但是却为人们提供了思路。

近代有机化学(烷烃等)命名时间轴——第三阶段(烷和烃名字的由来)

在那个时代,不仅仅是虞和钦,许多学者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有机物的命名问题。鲁迅也曾经说过,“中国的化学家多能兼做新仓颉。”造字风潮涌起,一时间百家争鸣。这里面就有很多版本了。

这个时候,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社理化部主编郑贞文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虞和钦进行了意译命名,但显然还是太麻烦了些,有些名字甚至要三四个字才能叙述完整,比如一炭矫质这种。郑贞文对此加以修改,微调。

做的改动主要集中在两点:

  1. 以更简单的完质,欠质和缺质等书写简单的词汇代替虞版本中的比较晦涩的词汇。
  2. 使用天干计数代替三炭等字,相当于少了一个字。

甲烷有结构简式吗(为何甲烷的习惯命名法用甲烷而不是一烷)(4)

虞和钦和郑贞文化学命名对比

后来,他还对有机物命名加以系统研究。对碳化氢类,在火字旁加了新字,称之为烃。同时,英文中的alkanes称为烷,alkenes称为烯。与此同时,他也对10个碳原子以内的烃类成员,用天干命名。十个以上对的,以数字称之。

商务印书馆的重要地位不用多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图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在科学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当时采用天干命名法后,许多其他人也都争相引用。

郑贞文何许人也?他12岁就考取了秀才,并在15岁前往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就主读理论化学方向。化学功底是很深厚的。同时,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已经和同学尝试了编写翻译等工作。那个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注意化学名词的命名问题,可以说是很用心。他曾经搜集许多代表性的化合物,加以总结,制定百条规则,其主旨就是以中国原有文字为主,或采用中国文字的特点,另创新字。当然, 最重要的是,他回国后担任了商务印书馆的理化主编,后来又直接担任了国立编译馆科学名词审查会的主任委员。因此他可能主导整个局势的发展。[3]

因此,在1921年,科学名词审查会,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名字还被叫做一炭烷,而到了1933年,随着学术界不断地争议和讨论,饱和碳氢化合物名字正式被命名为烷烃。

总结

因此做一下总结。

  1. 首先,可能和当时的计时法有关。民国时期,依然采用天干地支的手段进行计时。比如民国元年也叫壬子年。旧历和新历同时存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可能仍然对旧制比较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主要考虑到的是简单通俗和传播方便两点。就依照旧制这一点,应该是符合中国人习惯的,也方便知识的扩散。
  2.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了计数的算法。也有对应的字来表示。比如,繁体的一二三四等等。但是近代中国科举考试,大多以八股文为主,科举制度直到1904年才被废除。近代科学引入中国时间也比较短,仅仅少数有钱人可能上得起私塾,被教授一些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有许多文盲,我想他们对数字是不太敏感,而对天干地支这种方式更敏感。毕竟虽然很多人不识字,但是每个人都要记时间。对这种概念性的东西,传递可能会更方便。

参考资料

  1. ^国立编译馆与近代科技术语的本土化——以《化学命名原则》为例
  2. ^有机化合物中文命名的演进:1908~1932
  3. ^郑贞文与中文化学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