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平谷之中,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1)

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2008年至2009年,经山东省齐长城资源调查队实测,齐长城总长度为641322.4米,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长城所经,多崇山峻岭,有如东西横带,将泰山、鲁山、沂山等山脉连为一体,气势雄伟。

据资料显示,齐长城西起济南市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东北的现存土长城西端,东经长清、肥城、岱岳、泰山、历城、章丘、莱芜、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至青岛市黄岛区小珠山阴、徐山之北的东于家河庄入海,共历17个县(市、区),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修建齐长城的原因

关于齐长城建置的缘起,可以总结为,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期频繁的战争实践中,齐人或从防的御敌功能得到启示,萌发了建筑不是周圈封闭式的城墙联想,在平地筑起与障水毫不相干的高大夯筑土墙。其动机已不是为了障水,而是为了御敌。长城于是产生。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2)

长城济南段,位于雪野水库,图为锦阳关关口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3)

锦阳关,春秋战国齐长城重要关隘,位于山东省莱芜市雪野镇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进入了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奴隶制逐渐衰亡,封建制兴起,各国依据其国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也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强大,因而出现了长达几百年大规模兼并战争。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4)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

据史载在春秋战国间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过规模不同的战争四百八十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扩大国土,增强势力,故而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称霸争雄局面。而各国间的不断战争,又迫切要求加强防御工事,当时修筑长城是各国通用的方法。地处我国东方的齐国,南近鲁楚,西有晋宋,北邻燕赵,因鲁晋春秋时为强国,齐鲁交界所处又有泰沂山脉相隔,具备修筑长城的自然地理条件,故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防御而修长了长城。

齐长城为什么不是沿着齐国边境修筑?

齐长城的走向曲折蜿蜒,是与齐人对长城地形的科学选择有关的。值得说明的是,齐长城并不沿齐国边境修筑,只是一条规模庞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不是齐国的边境线。齐长城的起止点备受历史学家关注,古籍记载颇多。

齐长城的东端,在黄海之滨,史书记载说法有三:琅琊台、大珠山和小珠山阴。《泰山郡记》《括地志》《水经注》《泰山郡记》均记载,齐长城在“琅琊台入海”。

《泰山道里记》《通典》《太平寰宇记》《齐乘》皆称“大朱(珠)山入海”。《道光胶州志》记载:“长城在治南八十里齐城等山……又东历小珠山阴、鹁鸽山,至徐山之北于家河庄,东入海三十里。”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5)

齐长城淄博段

大朱山即大珠山,在小珠山之南40里,而琅琊台在大珠山之南35里(直线距离)。大珠山、琅琊台都无长城遗址,所谓“琅琊台入海”和“大珠山入海”都应予以否定。经实地勘察,齐长城自青岛市黄岛区大黑涧山沿小珠山西峰、北峰过鹁鸽山、瞅候山、大顶山,经徐山东去,在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入海。道光《胶州志》的记载是比较正确的。

齐长城西起古济水之东侧,关于齐长城的西端,史籍有以下记载:如《水经注·济水》记载:“济水又北经平阴城西。”又引京相璠说:“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水),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6)

齐长城济南段

而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的简书《系年》有一条记载则向我们展示了另一条不同走向的齐长城。《系年》第二十章:“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赵国与越国等其他诸侯国会盟讨伐齐国,齐国开始从济水岸边修筑长城,从南山一直修到北海。

这句话不仅清楚地指出齐长城的修筑时间,还说明了齐长城的走向及起止地点,即“自南山属之北海。”整理者认为,齐长城最初当是在济水的防护堤基础上加固改建而成,其走向是东起平阴东部的山陵,沿济水东北行,经过济南,东北入渤海。南山,疑指平阴一带丘陵地带。北海,今之渤海。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7)

齐长城淄博段

这条齐长城的走向是东北——西南走向的,沿济水而修筑。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认为,济水齐长城其南部起点大致与山地长城相同,沿济水东岸直至“北海”,全长约计300公里左右,与“山地长城”以“人字形“”布局,连结三面环海的岸线,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闭合的军事防御体系。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实物和考古证据,但不能因此而抹杀这条济水长城的存在。《系年》的记载使我们对齐长城有了新的认识。

现存齐长城是如何修筑的?

齐长城多依山而筑,山岭之地又多筑在峰顶处,故齐长城又有“长城岭”之称。但齐长城所经沿线也有平坦之地,所以作为齐长城的整体建筑结构设计、城墙结构并不完全相同。随山势而筑的长城多由大小不一的自然石块垒砌而成,一般不用灰浆等物凝固。而平原低谷地段所筑长城多是夯筑而成。就长城建筑材料看,多就近取材,山岭地段所筑城墙,因取石方便,即用石砌,而平地筑墙,则用土筑。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8)

莱芜齐长城青石关

齐长城的土筑墙体不平凡之处就在于,据实地调查,从东到西,很多地段的齐长城是加盐水板筑夯实而成,盐水造成泥土板结,墙体非常坚固,至今盐渍随处可见。这是齐国发达的渔盐业在齐长城建筑上独特的科学应用,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上的重大创造。

齐长城是由城墙、关隘、城堡兵营和烽燧共同组成的一条军事巨防。调查发现了齐长城沿线12处重要关隘、9处便门、城堡兵营遗址50余处、烽燧12处,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9)

沂源齐长城

城墙的建筑因地制宜。平地和矮丘夯土板筑城墙,底宽10至13米,高6至8米;山区垒砌石墙,宽4至8米,高5至6米;丘陵和土、石墙交接处以土石混筑,宽5至10米,高6至8米。石墙有的沿山脊砌筑,多数建在山脊外侧,外侧看上去很陡险,便于御敌,内侧较平坦,便于守卫巡逻。有的山脊外侧悬崖峭壁即可险阻御敌,更有以崇山峻岭重叠无法攀越的天险,无须筑城墙。而在易受侵犯的特别重要地段则修筑两道城墙,加以重点防御。

关隘是防御的要冲之地,也是出入长城的要道。多在山涧谷口设立关塞,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或在平坦往来必经之道筑雄关重点防御。

城堡兵营是专门用以屯兵防守的建筑。多数建在险要的山峰上,有的在关隘附近,有的依城墙而建,也有的设在便于机动调配的重要之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传递军事情报的建筑。白天燃烟叫燧,夜间放火叫烽。有石砌、土夯,亦有土石混筑,其分布多在山巅高岗之上,城墙之外500米左右处有之,城墙内2500米处亦有。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10)

日照九仙山齐长城

2008年,山东省文物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齐长城资源调查。调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发现,即根据特殊防御需要,在不同的时期,齐长城主线外侧(南侧)修建了三条(段)复线,与主线长城相呼应,形成强有力的军事防御与安全守卫。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攻灭六国,一统天下,齐长城作为过去诸侯国之间争战的军事防御工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军事价值而被废弃。秦始皇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和地方势力割据,甚至征发民力,拆除内地长城和阻碍交通的关塞。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关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的记载,齐长城自然难逃劫难。加上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等原因,齐长城的墙体大部分已经倾颓,平地城垣以及关塞更是毁灭无存。昔日蜿蜒不绝、雄伟壮观的齐长城,变得时有时无,若断若续,难窥全貌了。修筑在崇山峻岭之中的齐长城,因山高林密,人迹罕至,而遗迹犹存,有不少地段保存比较完好。

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还是楚长城 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峰上的齐长城(11)

齐长城泰安段

春秋战国以后,齐长城在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抵御入侵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便在近现代战争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清朝后期就曾加修齐长城,把起义的捻军阻止在锦阳关、青石关之南。

纵观齐长城的修筑,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点,故而现今所见齐长城不是整齐划一的设计。现存城墙遗迹一般在山系顶峰险要处不见,说明当时此处没有修筑城墙,有的即使修筑,规模也很小,充分利用山险代替长城的修筑,这样可以大量节省人力和物力。可以说,齐长城的修筑,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规模宏伟,设计科学,结构合理,充分体现了齐国人民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