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六十二岁的晋公子重耳在岳父(也是姐夫)秦穆公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得以返回晋国,在晋国故都曲沃的武公庙内正式即位,成为晋国第二十二任晋侯——晋文公。此后,晋文公杀死了侄子晋怀公,完全掌握晋国社稷和军政大权,随后进行了内整纲纪、发展生产、训练军事、推选贤良、任用俊才、施惠百姓等治国方略,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外服诸侯、制霸天下之路,重新恢复并进一步扩展了其父晋献公当年所开创的霸业。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1)

当初,周襄王之弟王子带(叔带)觊觎王位,在周襄王三年(前649年、晋惠公二年)发动叛乱,召集成周周边的杨、拒、皋、泉等狄戎方国攻击京师雒邑,并焚烧了雒邑东门,图谋夺取周襄王的天子之位。周襄王在秦国和晋国的帮助下,击败了叔带。第二年,叔带在成周不能立足,于是逃到了齐国,韬光养晦,以图将来。

周襄王十五年(前638年),在周大夫富辰的劝说下,周襄王为了王室面子赦免了叔带,召他返回成周。可是叔带依旧不死心,暗中勾结襄王王后(隗后)准备再次作乱,周襄王发觉后大怒,废黜隗后并追捕叔带。叔带于是逃奔狄国(隗后母国),并在周襄王十七年(前636年)秋引狄国军队攻打成周,在周大夫颓叔、桃子的暗中接应下,周军大败,周襄王狼狈出逃汜邑(郑国城邑、河南襄城),向鲁、晋、秦等诸侯求助。而叔带自立为天子,立隗后为王后,将雒邑朝政交卿士周公、召公处理,自己带着隗后住在温邑(河南温县)。

此时晋文公刚即位不久,正需要对外展示自己的实力、谋取政治优势,以图发展霸业,于是立即响应周襄王的请求,率军出兵讨伐篡位的叔带。晋文公二年(前635年)三月,晋文公亲自率晋国左右两军出征,东进勤王。

晋军自阳樊(河南济源)分兵两路,一路赴汜邑迎周襄王,一路赶赴温邑(今河南温县西)攻打叔带,并将其俘获。四月初,周襄王在晋文公的支持下复天子之位,并在显城(河南武陟)诛杀了叔带和隗后。

为了感激晋文公的援助,周襄王在雒邑举办盛大宴会,宴请晋文公,并赐予他大量黄金、绸缎。晋文公为了获取更高政治地位,于是向周襄王“请隧”,就是请求周襄王赐予自己死后可以使用四条墓道的陵墓(这是天子才能使用的礼仪)。周襄王不敢违反先王所定的制度,婉言谢绝了晋文公的请求,不过为了补偿晋文公的功劳,于是周襄王将雒邑王城四周的阳樊、温、攒茅(河南辉县)、原(河南济源)四个城邑赐予晋文公。晋国南部疆域由此扩展到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晋文公日后制霸中原、会盟诸侯,从此得到了极为有利的物质基础。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2)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楚国准备进攻宋国,宋国大夫公孙固急忙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因为当年逃亡诸国时,宋襄公对自己态度很好、待遇也优渥,因此觉得应该救援宋国,以报答宋襄公当年的施舍之恩(此时宋襄公已去世),并趁机展示晋国的实力,成就霸业。当年,楚成王会同陈、蔡、郑、许等国,开始围攻宋国,以夺取宋地。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晋文公见楚国已经出兵攻宋,便在被庐举行阅兵式,将左右两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并决定先攻打和楚国交好的曹、卫两国,以使楚国放弃攻宋,回军救援,这样就解了宋国的威胁。当年正月,晋军正式出兵,以攻伐曹国的名义向卫国借道,卫国自然不肯,于是晋文公绕道渡过黄河,攻下了卫国的五鹿,并在敛盂和齐孝公结盟。卫成公见晋军势大,晋、齐两国又结盟,于是服软请求参加盟会,但晋文公不答应(这是晋文公报复卫国当年在自己逃亡路过时的冷淡态度)。

卫成公没有办法,想要和楚国盟约以抵抗晋军,但是卫国国人大都反对,结果卫成公被赶出国都,流亡在襄牛。卫国大夫们向鲁国求救,鲁国公子买于是率军赶赴卫国协助防守,楚国听说晋国伐卫便出兵救援,但被晋军击退,未能取胜。鲁僖公害怕晋国会因为自己帮助卫国防守而伐鲁,于是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文公,献卫国城门给晋军,晋国不战而得到了卫国。晋文公把卫国部分国土割给宋国,以惩罚卫国在当年自己流亡经过卫国时的不以礼相待、以及此次不救援宋国的过错。

晋文公降服卫国后,继续用兵,攻入曹国境内并包围了曹国国都(山东定陶),一鼓破之,俘获曹共公。当年晋文公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共公态度冷淡,还无礼地偷看他洗澡,这让晋文公一直耿耿于怀、时刻铭记于心。这一次俘获了曹共公,晋文公亲自出面把他狠狠训斥一顿,列举了曹共公诸多罪状,并宣布废去他的国君之位,大出了一口恶气。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3)

晋文公先后攻打卫、曹两国,就是想要楚国放弃围攻宋国北上救援,以便以逸待劳、坐收解救宋国之功。但楚国并不上当,即使晋军已经拿下卫曹两国,还是没有撤军,继续猛攻宋国,于是宋国大夫门尹再次向晋国告急,请求马上救援。

晋文公面临这种情况也是十分为难:如果答应救援宋国,就要和楚国开战,但楚成王当年对自己有恩,晋文公实在不想攻打楚国;而放弃救援宋国,宋国必将被迫投向楚国,这对自己的称霸大业很是不利,而且当年宋襄公也对自己有恩,如果不救宋国,那么在道义上就失去了制高点,诸侯们就不会甘心归附,晋国将陷入战略被动地位。因此,晋文公愁眉不展,为了到底要不要援救宋国举棋不定。

进退两难之际,晋中军元帅(中军将)先轸向晋文公献计:“让宋国用土地和财帛去向齐、秦两国贿赂,让他们出面去请楚国退兵。我们晋国再扣留了曹侯,然后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作为补偿。楚国和曹、卫交好,必然不会答应齐、秦两国的调解,而齐、秦两国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又被楚国扫了面子,恼怒之下必会和我们结盟,出兵伐楚。楚国三面受敌,必然退兵,宋国之围就解了。”

于是晋文公同意了先轸的计谋,以“喜贿怒顽”之策,顺利挑起了楚国和齐、秦两国的矛盾,秦穆公、齐昭公(此时齐孝公已死)与晋文公结成同盟,一起出兵对付楚国。正在攻宋的楚成王见势不妙,只得放弃围攻宋国,退兵返回申地(河南南阳),以防备秦国从左翼袭击,并命令戍守谷邑防备齐国的申公叔时和驻扎在宋国境内的令尹子玉(成得臣)撤退,避免和晋、齐、秦三国联军交战。

楚成王认为:“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尝尽艰难险阻,通晓民情真伪,能正确对待险峻局面,这是天意所定,不可阻挡,楚国还是不要和他产生正面冲突。”可是子玉当年就对晋文公不服气,还想过趁他在楚国流亡时除掉他,虽然没成功,可已经结了怨。于是骄傲自满的子玉几次三番向楚成王进言,一定要出兵和晋军交战,并说:“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能建立多么大的战功,但是希望用胜利来堵住那些奸邪小人的中伤和诽谤。”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4)

楚成王很是不高兴,但又不能直接反对子玉的求战之心(那样就显得自己畏惧晋国,太丢楚国的脸了),于是答应了子玉的请战要求,不过没有给他更多军队,只是将自己的王宫卫队和附庸陈、蔡两国及国内申、息两地的军队指挥权交给他,以迎战晋军。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春,子玉率领楚军北上,并派出楚大夫宛春前往晋军大营,和晋文公进行交涉:要求晋文公释放并恢复曹共公君位,并让卫成公从襄牛返回国都,恢复君位,晋国退还曹、卫两土地。如果晋国答应这些要求,那么楚国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子玉的计谋很厉害,如果晋国答应了要求,曹、卫、宋三国都会对楚国感恩,认为是楚国的功劳,自己的国家能够收回土地(解除包围)。如果晋国不答应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怨恨晋国,认为是晋国故意作梗,导致本国利益受损。

当时,晋国大夫狐偃(文公舅舅)对于子玉的谈判要求极度不满,认为晋国如果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么晋君只得到解除宋国危局一个好处,而楚臣(子玉)则得到了恢复曹、卫两国君位、收回土地三个好处,不能答应楚国(这就中了子玉的计)。而先轸头脑很清楚,认为“安定人心为礼”,按楚臣的计划,他一句话就让曹、卫复国,宋国解围,三个国家都平安了。如果不答应楚臣的要求,那么曹、卫复国无望,宋国也将会倒向楚国,这样的结果是晋国无礼。他请晋文公暂时扣留楚使,再暗中答应曹、卫两国国人可以恢复他们国君君位,让两国复国,并以此激怒楚国,和晋军直接交战,然后视战争结果再图后谋。

晋文公同意了先轸的计划,将楚使宛春留在晋军中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让他回去复命,然后派人将扣押在军中的曹共公释放回去,答应恢复他的君位,还给他土地;又派人到卫国宣布可以送回原先割让的土地,改立公子瑕为卫侯。这样,曹、卫两国都得到了复国的承诺及返还土地的好处,于是便派人到楚军营中,宣布和楚国断交,改投晋国。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5)

子玉没想到自己的一石二鸟之计居然被晋国轻松化解,恼羞成怒之下,立即决定全军出动,北上和晋军会战,一定要在战场上击败晋军,获得原本准备凭谈判而达到的目的。

楚军步步紧逼、进抵晋军驻守的陶丘。晋文公考虑到陶丘地势崎岖、行动不便,不利于大军作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使子玉轻敌冒进,楚军长途行军疲敝松懈,以达到在预定战场与楚军决战并击败它的战略计划。于是率领军队徐徐撤退,暂时避开来势汹汹的楚军。

当时晋军内部对晋文公主动撤退的举动很是不理解,认为晋文公是君,子玉是臣,以君避臣是极大的耻辱,何况楚军围攻宋国多日,早已疲惫不堪,为什么不直接与其交战并击败它,而是要躲避呢?

这时,当年随同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的心腹重臣狐偃出面向大家解释说:“国君当年流亡在楚国时,曾经受过楚君的恩惠,当时楚君曾问国君,如果能够回国继承社稷,将以何报答楚国。国君回复楚君说:‘若是托您的福、我能够返回晋国的话,将来晋楚两国交兵,我将为贵军退避三舍’。因此国君这是兑现对楚君的承诺,坚持道义。”经过狐偃一番解释后,晋军上下对晋文公的退兵行为赞叹不已,自认为道义上再也不亏欠楚国了,士气因此大涨。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四月,晋文公兑现当年的承诺,和盟友宋成公,齐国大夫归父、崔夭,秦国公子慭等率军后撤三舍(春秋时期,各国行军时以出发到宿营这一段时间为一舍,当时军队行军时一天大概能走三十里,所以三十里为一舍),驻军于城濮(山东省范县),以待楚军前来。而楚军得知晋军主动撤退,内部也有人劝子玉就此罢手,各自退兵算了,这样也不损害晋楚两国的和气。但是子玉误判晋军的战略撤退是害怕楚军,不同意退兵,继续率领楚军、以及盟友郑、许、陈、蔡等国军队尾随晋军北上,在郄陵险阻之地扎营,一定要和晋军决一胜负。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6)

追上晋军后,子玉派大将斗勃前往晋军大营,向晋文公请战:“外臣请命,请求和君上您的将士游戏一番,请君上扶轼木(马车车厢前的横木)观看,外臣我也陪您一起开开眼。”晋文公让大夫栾枝回复楚使:“我们寡君领受您的命令了,楚君当年的恩惠我们寡君不敢忘记。既然得不到楚国的谅解,那么请大夫(指斗勃)回复贵军主帅:准备好你们的战车,敬奉你们的君命,明天早晨战场相见!”

当时双方实力对比:晋军分为三军,有战车七百乘,兵士三万七千人,还有齐、秦、宋等国盟军支持。晋军以先轸为中军将(中军元帅),郤溱为中军佐;狐毛为上军将,狐偃为上军佐;栾枝为下军将,胥臣为下军佐。楚军方面也是三军:主帅令尹子玉亲率中军,以楚王卫队东西两广、再加上若敖六卒为主力;子西(斗宜申)统率楚左军,附申息两地军队及郑、许两国军队;子上(斗勃)统率右军,附陈、蔡两国军队。晋楚对阵态势,是中军对中军,楚左军对晋上军,楚右军对晋下军。楚军合计战车有一百八十乘。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四月初六清晨,晋楚城濮之战正式打响,临战开始时,楚军主帅子玉狂傲地夸下海口:

“今日必无晋!”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7)

晋军在战争开始时坚守营寨,以待楚军来攻。当楚三军缓缓攻击前进至晋军营垒前时,晋下军佐胥臣把战车蒙上虎皮,突然发动向楚右军的突袭。楚右军所附的陈、蔡两国军队本来就是被楚国胁迫着上战场的,士气不高,在围攻宋国时打打下手还可以,真正野战时就露了馅,被晋下军这猛烈的突袭打穿了阵线、立即溃败逃散,楚将子上几次三番约束部队,都没能如愿,反而被晋下军一鼓作气击溃,蔡军主将公子卬也在混乱中阵亡。此时晋上军将狐毛分出两队军士,截击溃逃的楚右军,在前后夹攻之下,楚右军彻底被打败,子上也无奈地撤退。

楚军主帅子玉、左军主将子上见右军被击败并溃逃后,立即加强了对晋中军、上军的进攻,以图挽回局面。晋上军狐毛于是立起上军将、佐的旗帜,慢慢后退,假装不敌,引诱楚军来攻。晋下军将栾枝也伪装后退,把战车辆拖曳树枝,扬起尘土,造成败退假象。子玉以为晋军右翼被击败退却,于是下令楚中军出击,并命左军全力追击晋上军,对右军的溃败来不及理会。

楚左军主将子西求胜心切,认为晋上军溃败逃散,于是全军压上拼命追击,造成了侧翼空虚。此时晋中军元帅先轸率领晋中军突然出动,拦腰截击楚左军,同时佯装撤退的狐毛、栾枝也调头夹攻,楚左军被三面包围,抵挡不住,依附楚左军的郑、许两国军队率先撤退,子西独木难支,申、息两地军队损失惨重,只得突围撤退,楚左军也被击垮。

子玉见楚左右两军及郑、许、陈、蔡等国军队都被打败,无奈之下只得命令楚中军停止进攻,掩护左右两军败兵撤退,并主动撤出了战场,这才不至于全军覆灭。而楚国撤兵后,晋军进占了楚军的营地,在这里休整三日后才胜利回师。晋楚之间的第一次大会战——城濮之战,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8)

子玉战败后,率领残军撤回楚国。楚成王当初就不愿意和晋国交战,被子玉几次三番地撺掇,才勉强同意了出战,这回听说子玉大败而回,心中实在气恼,于是在子玉快走到方城(河南西华)时,楚成王派出使者来责备他:“大夫要是进了方城,有何面目去见申、息的父老呢?”子玉无颜面对,于是在连谷自缢谢罪。楚成王在派出使者责问子玉、并逼他自杀后,心中有些后悔,又派人去收回成命,但是没有追上前面的使者,子玉已经自尽。

城濮大战获胜后,晋国国势大涨,晋文公的赫赫霸业因此而开端,同时楚国北上的意图严重受挫,被迫退回江汉地区,中原各国纷纷朝拜晋文公。晋文公五年(前632年)五月,晋文公向周襄王献俘,献给天子城濮之战中的战利品:战车一百乘、俘虏一千人。周襄王以大享礼慰劳晋文公,命郑文公主持宴会典礼,亲自劝晋文公进酒。

此后周襄王以王子虎为使者,任命晋文公为诸侯霸主(即诸侯长),赐给他九锡之尊。因为当初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挽周室于危亡之中时,周惠王曾赐给齐桓公九锡,以酬其功。齐桓公为显示不敢居功,退回了弓矢和车马,只接受了七锡。于是,晋文公退回弓矢、车马、斧钺、秬鬯四样,只接受五锡,以示不敢与齐桓公之功相比,更加低调。但自从晋文公被周天子赐予九锡后,晋国也名正言顺地继齐国之后成为诸侯霸主。

晋文公奠定霸主地位的战争(晋文公霸主之路的开端)(9)

晋文公五年(前632年)六月,晋文公遵守诺言,恢复卫成公的君位,此后又恢复了曹共公的君位,晋国的道义和信誉更加登上顶峰。当年冬,晋文公假周天子之命,召集诸侯,与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郑文公、卫大夫叔武、莒君在践土(河南原阳)举行会盟,被推举为盟主,天子周襄王的代表也应邀参加盟会,参会各国都发誓遵守晋文公的号令,共尊王室。“践土会盟”距离上一次诸侯会盟“葵丘之盟”(由齐桓公发起并担任盟主)正好相隔二十年,晋国已经正式替代齐国成为诸侯之首,而晋文公的霸业因此而更加巩固,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位当之无愧的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