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山西晋剧十大名旦(山西戏曲人物之著名晋剧小生孙福娥)(1)

苦练结硕果 艺高德更高介绍著名晋剧小生孙福娥苗民培 赵尚文

晋剧小生演员孙福娥,艺名周瑜生,晋剧界颇有影响。她的一生,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许多角色。如《双蝴蝶》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调寇》中的寇准,《恩仇记》中的施子章,《西厢记》中的张生,《秦香莲》中的陈世美等等,无一不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黄鹤楼》中的周瑜,扮相威武,唱腔洒脱激越,动作干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情传神把周瑜刻划得活灵活现,因而得名“周瑜生”。

这才是山西晋剧十大名旦(山西戏曲人物之著名晋剧小生孙福娥)(2)

1923年,孙福娥出生在汾阳县田屯镇,9岁拜著名晋剧男旦“黄芽韭”为师,11岁专功小生,又拜晋剧小生董光明为师。董光明原籍晋南,艺名“十七生”。此后,孙福娥辗转晋中一带,边学边演,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在当时的福庆班、锦梨园、自成园等班社,又接触了盖天红(王步云)、毛毛旦(王云山)、三儿生(孟珍卿)、说书红(高文翰)、水上漂(王玉山)等前辈名流,以及筱桂桃、刘芝兰、冀兰香等著名坤角。有名师高手的指点,孙福娥技艺不断长进。

解放以后,党和人民为她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才华得以施展,像《拜月记》、《双罗衫》,《忠义侠》等小生戏,《土祖庙》、《坐窑》等穷生戏,《卖狗肉》丑角戏,都是解放以后唱红的。孙福娥唱、念、作俱佳,气质饱满,脱了女相。一些观众误以为这个英俊小生真是男演员,甚至有的姑娘给她写来求爱信,可见她的小生戏是十分成功的。

这才是山西晋剧十大名旦(山西戏曲人物之著名晋剧小生孙福娥)(3)

孙福娥嗓音宽厚,行腔圆润、饱满、流畅、明亮,富有朝气。一张口,台下顿时鸦雀无声,故而有“一声定太平”赞誉。她不仅有优美的小生高音区唱腔,而且中音区刚健而不笨拙,低音区深沉而不含混。孙福娥在小生腔中揉进了须生腔的某些成份,大大扩展了小生腔的音域。丰富了晋剧小生的表现力。电台保存了她演唱的《关王庙》、《苏秦激友》、《高文举夜宿花亭》、《拜月记》、《调寇》等资料,已成为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孙福娥每演一出戏,总对剧本故事的背景、剧中人的出身、年龄、性格等加以分析,然后进行艺术创作。常常能在舞台实践中有一些即兴创作,而且合情合理,导演和乐队同志们都感到意外,对观众更是难以料想的艺术享受。她从不以名演员自居,不抢戏,不夺戏,不讲条件,任劳任怨,需要什么演什么。演主角,当配角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1952年,山西省晋剧团首次赴京演出,在全本《蝴蝶杯》中,她扮演了芦世宽。一个女小生大胆接受了三花脸角色的演出任务,并获得成功,实属难能可贵。在全国第一届戏曲汇演中孙福娥获荣誉奖。她和同志们有幸参加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台下“毛主席万岁”欢呼声雷动,毛主席喊“文艺工作者万岁!”这一切都成为激励她为人民唱好戏的巨大动力。1955年,孙福娥随团在大同为矿工演出,正巧朱德同志来矿视察,朱总观看了她主演的《调寇》给以热情的鼓励。在《忠义侠》的“打路”一场,她身子往右翻,稍子却向左绕,这个特技使用很少有人学到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福娥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她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每散戏回家,人们早已熟睡,她还要对着镜子练翎子,甩梢子,练面部表情。剧团不演出,她就早早起床练功,喊嗓子。孙福娥很善于和同行们合作。筱桂芬是和孙福娥配戏的老搭档,一个唱小生,一个唱小旦。孙福娥嗓子比桂芬好,为了求得音量上的平衡,也照顾伙伴的情绪,她从不放开嗓子唱。她的表演逼真、动情,并在感情交流中互相激发,每场戏都配合默契,取得良好的剧场效果。

孙福娥因病于1980年7月去世,她留给我们的艺术财富,和高尚的艺德将永远为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简介)赵尚文,男,1940年生,山西洪洞县人。1962年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戏剧系本科。曾任山西省文化厅科教处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