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大的一个天灯(元宵放天灯)(1)

放天灯

我的家乡寿宁县平溪乡源佳墩村,距城区50多公里,童年曾步行返乡探望祖母多趟。兴许是路途较远的缘故,自工作后数十载未曾回去过,所幸的是,在前些年,我到平溪乡工作一段时日,帮助父老乡亲了却了修公路的心愿,也勾出了我对家乡“点火把、放天灯”年俗的记忆。

当年春节,路坯掘通,家乡人在俗称“元宵节”的正月十五,又痛痛快快地闹了一次已歇停二十多年的元宵活动。这次的娱乐风俗,就是幼年在家乡时村人每年必玩的“点火把、放天灯”,印象中家乡人的这种年俗与寿宁县各村镇迥然不同,翻阅地方史料也未见记载。

“点火把、放天灯”从元宵节下午开始筹办,一时村人齐聚,各司其职,一切办妥后,待夜色全暗,就开始放天灯,直至深夜或第二天天明,此起彼消,彻夜不绝。邻村与家乡人有亲戚的青年男女也会前来观赏,呈现祥和、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追本溯源,天灯又称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期孔明发明的。当年,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升空漂浮的纸灯笼。里面扎着求救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传承了放天灯的做法。家乡分上、中、下和衣裳店四小山庄组成,昔日小有财富,曾被他乡人称为“银家村”,李氏宗先名声在外,常遭盗匪打劫,便仿效孔明以“放天灯”作为互报匪情与召集乡民的讯号。日久后,“放天灯”便被赋予娱乐、祈福的功能,逐渐成为家乡人元宵夜的一种固定的民俗活动。

放天灯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寓意,据长辈讲与孔夫子有关。自古以来,人们把孔夫子看作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盏光焰万丈的明灯。孟子曰:“天不生仲尼,万古犹如长夜。”孔子学说历史之悠久,影响之广大,举世无二。家乡人尊称孔子是“文曲星”,说他是“魁星下凡”“主管文事”。家乡人认定乡贤辈出是玉皇大帝派来的孔子的功劳。所以,在祭祀至皇元君的上元之夜,“点火把、放天灯”,禀报玉皇大帝,表示家乡人以奇风异俗的祭祀礼节以报答。世间最讲究一个“诚”字,百姓祭天,至诚之至。火把灿烂、天灯闪烁,与明晃晃的月光交相辉映,人间天上,尘寰碧空,令人难分。

农村最大的一个天灯(元宵放天灯)(2)

靠热气升腾的天灯

家乡人制作火把、天灯技艺十分娴熟。火把是用尺把长竹筒捆扎一根木棍,尔后在竹筒中塞满棉絮加入煤油而成。一般情况下为十八把,最多时三十六把,视放天灯的规模而定。天灯制作工艺则较为繁琐,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两部分,支架要用毛竹破成篾、扎成灯身呈圆周形或四方形,高约一米至两米不等、宽六十至八十厘米的灯架,底部制成一直径约二十厘米的点灯口,点灯口中央置放一削成薄罐、内塞满棉絮的竹筒,主体部分用白色宣纸粘糊而成。糊扎天灯首重平衡,否则升上天空即刻就会燃烧起来,化为乌有。家乡的天灯利用燃烧产生的热力,使之升空。放天灯的地点,通常选择在村内开阔的坪上。放前需检查待放的天灯,纸张粘糊的是否密不漏气,每盏天灯放时由四位青年人平平托起,一人小心翼翼地将煤油倒入竹筒,旁人点亮火把围成圈,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火源递给放灯的年轻人点燃竹筒。此时天灯便会徐徐而升,犹如一个个闪烁的火球,与夜空中的繁星融为一体,一直到消失在高高的天空中,妙不可言。人们更相信,天灯放得愈高,运气就愈好。点燃天灯前人们都要在灯的周围许着心中的愿望与祝福,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据说所许的愿还是相当灵验的。因此,天灯放得高的青年,倘若未婚,就成了少女们极为关注的人物。听家乡人讲,“点火把、放天灯”这一娱乐活动所以特别受青年人欢迎,与此密切相关。不少美丽的姑娘,在“点火把、放天灯”时觅到了自己的心上人。(通讯员 李 安)

来源:闽东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