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孩子口不能言,不会叫爸爸妈妈,您会害怕吗?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不能说话或说话不清楚,不敢走进校园,您会担心吗?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孩子将来连生存都是大问题,您会怎么想?
想一想生活在身边的聋哑人,他们生活处处受到限制,从物质到精神的社会融入度极低,他们的幸福指数无法和常人相比。
一位家有聋儿的母亲给我们的留言:
四年前,我的孩子被确认有听力障碍,听力损伤中度,看着诊断书的我们犹如雷击当头,限于文化水平,我和孩子爸爸对听力损失一无所知;我们夫妻二人听力都正常,家里上几辈老人也没听说过有同类的情况出现,真不知道厄运怎么就偏偏选中了我们。
正当孩子开口的年纪,看着别人家宝宝牙牙学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叫他听不到,教他说话学不会,只会发出莫名奇怪难听的声音,本想着配完助听器,孩子就可以正常讲话了,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孩子虽然听得到我们的声音,但还是无法说话。有时候感觉宝宝想说,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怎么办呢?孩子将来就注定了这样的结果?
听力障碍宝宝需要二次语言输入补偿听力是重新输入语言的第一步,如何再次输入语言,补偿宝宝的语言学习断层是听障宝宝语言康复第二步,也是目前的难点。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带了助听器后,听的清楚了,自然就学会说话了,语言能力也会逐渐康复。
常常听到一些聋人父母互相交流,讨论孩子的语言训练问题,比如某些音发不准确,如何矫正发音,如何矫正声调,如何配合后期语流训练等,这些有心的父母值得赞赏,因为在孩子的语言康复路上,他们也在探索学习,这对后期家庭辅助康复训练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仅仅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聋儿语言康复还有一些更加深层次的知识结构,需要家长掌握。
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滞后,会出现以下特点:
认知能力落后。语言功能落后。社会性发展落后。语言思维的落后。
所以,补偿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需要考虑他们的年龄结构,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绝不能注重简单的模仿发音学习,而忽视了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每个听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听障从发现到补偿的时间不同,可能会跨越很大的年龄结构,
那么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需要针对性的语言输入方案1、输入适合的语言:考虑到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落后,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大,就给孩子输入复杂的,超出其理解能力的东西,要以理解听懂为主,适当的降低难度,有利于模仿中形成有效记忆。对于更小的听障幼儿,则适合输入更常见的自然声音和最基本的生活用语,最好从最容易发出的单元音语素开始,循序渐进。
2、不要生搬硬套学龄前的语言学习模式。有些听障孩子甚至在10岁后才补偿听力,之前可能学过手语等,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书面语言也有部分掌握,那么就不适合用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模式,这些大龄儿童,更应该寻求语言输入频率和有效性,同时注重语言环境刺激,以及更重要的心理重建等辅助训练。
3、父母的参与很重要。语言训练是枯燥的,老师可以找到教学的趣味性,但回到家中,父母需要引导孩子保持训练的热情,父母可以在家庭与孩子多互动交流,容易理解的语言使用频率越高,孩子掌握运用的复现率就高,这样就更容易记住,并能够掌握并应用,会加强他们的信心和对语言的兴趣。
总结一下,听障孩子需要父母这样做:
一个安静温馨的学习环境,同时要兼顾听力保护。
多让孩子参与日常活动,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关于沟通,父母要永远比孩子更有激情。
关注孩子的兴趣,最好是一起投入兴趣,找到话题。
不要用教学的口气,用平等的交流方式。
如果孩子学过手语,尽量不要让孩子习惯用手语替代,这样会形成不好的语言习惯。
给孩子找到他喜欢的音乐,但不要用耳过度,注意保护听力。
鼓励孩子唱歌,或者学一门语言技能。
一个听障孩子的康复,父母的重要性要占二分之一,除了矫正师,父母是孩子最紧密,最亲近的人,也是语言交流最多的对象,语言输入千万马虎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