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颇多坎坷,王安石变法时,他是反对党,被贬到黄州五年。等到旧党上台,他又反对尽废新法,被贬到海南,差点老死边荒。

1083年的九月,侍妾王朝云为苏轼生下第四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苏遁。当时,他正贬居黄州,心中的愤懑还无处释怀,满月之时写了一首有些反常的《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最有名的颠倒诗苏轼(苏轼写了一首洗儿诗)(1)

这首诗明白如话,有点类似打油诗。一般情况下,父母养育孩子无不希望他们聪明伶俐,而苏轼却希望自己的儿子蠢笨一点,这样说不定还能荣华富贵。

表面上看,这首诗不合情理,但结合苏轼的处境,也不难看出这是他的牢骚之语。他的言外之意是,要想获得富贵,就不能太有主见,而应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

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

这首诗比苏轼的《洗儿诗》要更为尖锐,它揭露了一个事实:自古以来,文章写得越好的人,越不受待见。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诗穷而后工”的文学悲剧。

在苏轼和瞿存斋的诗里,聪明意味着独立的人格、高洁的品性和杰出的才华,而在明末清初著名才子钱谦益的《反东坡洗儿诗》里,聪明却成了另一个意思:

最有名的颠倒诗苏轼(苏轼写了一首洗儿诗)(2)

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

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狷是心胸狭窄的意思,巧是指投机取巧,在钱谦益看来,一个人想要混到公卿的位置,最好是心胸狭窄、投机取巧,不断的钻营才能有所成就。

当然,钱谦益并不是真的认可这种变形了的“聪明”,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批评社会上的世风日下,再也没有人愿意做一个志行高洁的真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