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稗类钞》: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均操客语(广音话)

文:詹泉洲

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均操客语(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均操客语)(1)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余条。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编者态度比较严肃,许多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下层社会、民情风俗的资料,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全书事以类分,类以年次,分类详细,纲目明晰,颇便查阅。文字简约,清畅可读。

《清稗类钞 方言》“广东有客话”、“潮语”条中,对广东地区的方言进行了描述:

广东之南雄州、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州五属,及广州之花县、龙门、清远,潮州之大埔、丰顺等县,均操客话。盖土著以其后至,故称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为客话。其语之节凑句度,较之内地不甚相远,实与六朝音韵相合。

  潮语,与泉、漳诸州略似,而大异于嘉应州。粤省土语略可分为三种:一、广州语。一、客语。【即嘉应州语。】一、福语。【即潮州语。】此种语言绝不相似,几无一字可通,因语言之隔阂,感情亦因而薄弱,故时起抵触,且因壤地相错,利害密切,其抵触较诸与他省之抵触者为尤甚。

这里,对客家话语音的古老,进行了肯定:“其语之节凑句度,较之内地不甚相远,实与六朝音韵相合。”

因此,广东话包括广州话、客语、福语。没有广府话和粤语之说。原广州府的管辖地区,相当部分是讲客语的。深圳东莞的围头话,就是客家话。还有粤西的雅话,也是客家话。但限于该书作者的学术视野,这些地方都没有提到。粤语(广东方言、广东话)包括粤东语、粤北语、粤中语、粤西南语。广州话严格来讲,可称之为粤西南语(或珠西语)。因为,粤北、粤东、珠江东岸皆非广州话之天下,更何况,粤西还有几百万讲雅话的客家人,还有几百万讲雷州话的雷州人。

王士性对潮州的文化地域归属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云“潮州为闽越地,自秦始皇属南海郡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盖惠作广音而潮作闽音,故曰潮隶闽为是。”清代李调元《粤东笔记》载:“广音柔而直,颇近吴越,大抵出于唇舌,不清不浊,当为羽音。歌清婉流亮,纤徐有情,听者感动”。清雍正《广东通志》记录:“古称鴃舌者为南蛮,瑶岐诸种也。自秦以中土人与赵佗风俗已变。东晋、南宋,衣冠望族向南而趋,占籍各郡。于是言语不同省会,音柔而直,歌声清婉可听。惟东新各邑,平韵多作去声。”(东,东莞。新,新安,今深圳。引者注)这“音柔且直”、“音柔而直”的广音,显然并非是指广州话,而是指客家话,因为它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这种“音柔而直”的语言“不同省会”。如果广州话自称粤语,那么客家话可按照清代学者的叫法,自称为广音话(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地区一直以来将客家话称为广东话)。

清朝广东省有府十,曰:广州、韶州、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有直隶州三,曰:连州、嘉应州、罗定州。总领散州七、厅二、县八十。

韶州府领县六:曲江、乐昌、仁化、乳源、翁源、英德。

南雄府领县二:保昌、始兴。

惠州府,是一个历史行政区划,始设于明朝,结束于民国初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惠州府,洪武二年,撤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下设归善、博罗、紫金、龙川、长乐(五华县原名)、兴宁、长宁(后改连平州)、海丰县8县以及连平州的河源、和平 2县。清袭明制,惠州府辖归善、博罗、紫金、龙川、和平、海丰、陆丰、河源、永安、长宁(新丰县原名)9县及连平州。雍正九年(1731年)从海丰县分设陆丰县,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长乐、兴宁二县归嘉应直隶州。共辖一州9县,即连平州,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龙川、陆丰、河源、和平,惠州十属形成。1912年民国废惠州府。

嘉应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升格为直隶嘉应州,统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4 县加上本属的程乡县称“嘉应五属”,直属广东省辖。嘉庆十二年(1807年)升嘉应州为嘉应府。嘉庆十七年复为嘉应州,仍领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宣统三年(1911年),嘉应州复名梅州。民国3年(1914年)废州府制,梅州改名梅县。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辖原兴梅7县及新划县级区梅江区,共7县1区;1994年6月,兴宁县撤县设市(县级),梅州市辖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县级)。

连州, 雍正七年(1729年),升连州为直隶州,辖连山、阳山二县;连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与府同级,设知州一人,官秩正四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