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1)

全文字数|6.2千

阅读时间|20分钟

图片来源|网络

1.搭配、语境更加合适的成语

2.很舒服的搭配不一定符合语境

3.注意综合排除法的应用

4.不要过于「放飞自我」

5.分析上下文是否有对应描述

6.找到题目留下的「缺口」

7.有的近义词对解题没有影响

8.综合考虑前后的对应描述

9.掌握词语代表的深层含义

本文为2013国考正确率≤60%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难题解析。


一、搭配、语境更加合适的成语

【2013国考21题】莫里哀曾说:“喜剧的是通过娱乐来纠正人的缺点。”近年来的法国轻喜剧,尤其擅长_______,用淡淡的笑声拆解社会难题的九连环,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重若轻

(B)借古讽今

(C)微言大义

(D)振聋发聩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2)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重若轻

(B)借古讽今

(C)微言大义

(D)振聋发聩

正确率51%,易错项C


概括题干:

喜剧擅长_______,用淡淡的笑声拆解社会难题,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概括后可知,填入成语能够和「淡淡笑声拆解社会难题」有关,即前后有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可以排除B「借古讽今 」和D「振聋发聩」。

D「振聋发聩」意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前后没有对比、反差,直接排除。

B「借古讽今」意为「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本文中没有「喜剧擅长借古讽今」的对应描述,排除。

在余下的两项中,A「举重若轻」比C「微言大义」更为合适。

A「举重若轻」意为「举起沉重的东西,却像在摆弄轻的东西」,形容能力强,能够轻巧地处理繁重的事物。本题中「淡淡的笑声」对应「轻」,「社会难题」对应「重」,语境非常恰当,正确。

C「微言大义」意为「在细微的语言中包含宏观的大道理」,放在本文中勉强可行,但不如A合适。且C还有一个问题,即该词往往用于哲学、经书、论述等较为书面、严肃的场合,和「喜剧的特点」这个语境不太搭配。

综合考虑,A为本题最合适选项。如果只有BCD选项,则C为本题正确答案;而A比C的搭配、语境都更加合适,解题时需综合考虑。


二、很舒服的搭配不一定符合语境

【2013国考24题】近年的欧洲连续经历严寒的冬天,这似乎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相左。但在不少专家看来,异常寒冷事件并未说明气候变暖趋势_______,相反,这是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愈加频发的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偏转 表现

(B)逆转 缩影

(C)倒转 象征

(D)反转 预兆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3)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偏转 表现

(B)逆转 缩影

(C)倒转 象征

(D)反转 预兆

正确率48%,易错项D


概括题干:

异常寒冷事件≠气候变暖趋势_______,相反是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更频发的_______。

本题第一空可选BCD,第二空可选AB,综合选B。

概括后可发现,第一空应填入「倒转过来」含义的词,B「逆转」、C「倒转」、D「反转」均可,A「偏转」在文中没有「偏」的对应描述,排除。

第二空AB均可。

A「异常寒冷事件是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更频发的表现」符合题意,重点强调「该事件为一个突出事件,最吸引人关注」。

B「异常寒冷事件是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更频发的缩影」也符合题意,重点强调「该事件为多个事件中的一个具体例子,最有代表性」。

CD均不成立。C「象征」明显错误,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必须是有关系且有明显区别的不同事物,而「异常寒冷事件」显然是「极端天气」之一。D「预兆」搭配上是没问题的,但根据题意可知,「异常寒冷事件」等极端天气已经实际发生了,不是「预示着要发生」,语境不当,错误。

综合考虑,本题B选项正确。

本题误选D的考生很多,的确「某极端天气是灾害的预兆」这个搭配看上去很舒服,但问题是本题的语境和上述常见搭配是有区别的。

注意第一空BCD均可,不要在此纠结太多时间。

三、注意综合排除法的应用

【2013国考26题】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_______和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纵向思维,在发展中传承历史经验,也要注重横向思维,在_______中汲取他人之长。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化 交流

(B)排斥 沟通

(C)超越 比较

(D)吸纳 协商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4)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同化 交流

(B)排斥 沟通

(C)超越 比较

(D)吸纳 协商

正确率44%易错项A


本题逻辑结构较为复杂,难以浓缩概括,直接分析即可:

一定程度上,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_______和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纵向思维,在发展中传承历史经验,也要注重横向思维,在_______中汲取他人之长。

本题第一空可选CD,第二空可选ABC,综合选C。

可以发现,第一空填入的内容和「思考角度既要民族,又要全球」以及「既要传承历史经验,又要汲取他人之长」对应。

很明显A「同化」没有对应描写,下文不是同化的角度;B「排斥」更是错误,原文根本没提到「排斥」的内容。

C「超越」对应下文的「要超越民族角度和历史经验,发展的更好」;D「吸纳」对应下文的「汲取他人之长」,两者都是可行的。

第二空可选ABC,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比较」都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发展,但D「协商」一词过于正式,一般用于「政治协商会议」「协商两国关税」等语境中,不适合本题语境,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C选项正确。

多空类选词填空题不要纠结,先排除错误选项,再综合考虑即可。本题第二空ABC均可,汲取他人长处不一定需要「比较」。

四、不要过于「放飞自我」

【2013国考28题】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高速铁路网正在迅速形成。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力流动和物资流动国家,过去那种「_______」的产业分工格局已被打破,地区间产业分工趋向合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_______迅速推进,高效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正在形成之中。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成一体 整合

(B)壁垒分明 升级

(C)各自为政 运转

(D)条块分割 扩充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5)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成一体 整合

(B)壁垒分明 升级

(C)各自为政 运转

(D)条块分割 扩充

正确率53%,易错项B


概括题干:

中国人力、物资流动变大,过去「_______」的产业分工格局已被打破,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_______迅速推进,高效统一的全国大市场正形成。

本题第一空可选AC,第二空可选AB,综合选A。

第一空对应描述为「过去中国人力物质不怎么流动」的状况。

可以发现,人力物资不怎么流动时不一定B「壁垒分明」,因为「壁垒」是人为设置的,而题干语境为运输不发达所客观限制的;同样不一定D「条块分割」,因为这也是人为原因。

A「自成一体」对应描述为「交通不发达,只能自成一体撑起当地的产业」;C「各自为政」对应描述为「因为无法充分流动人力、物资,所以要各位做好自己的事」,两者都是可行的。

第二空显然只能选A「整合」或C「升级」。「产业整合」或「产业升级」是固定搭配,且能对应「人力物资高速流动,形成全国范围产业链」的描述。C「产业链运转迅速推进」和D「产业链扩充迅速推进」明显搭配错误,正确搭配为「产业链高速运转」以及「产业扩充迅速」。

综合考虑,本题A选项正确。

本题很多考生误选了B「壁垒分明」,的确这个词较为常见,乍一看也能用在本文中,但问题是「壁垒」一定是人为设置的,而题干不存在对应描述,因此要排除。

做题时不要过于「跟着感觉走」,否则可能会放飞自我,收不回来。

五、分析上下文是否有对应描述

【2013国考30题】经过墨子及其弟子们的毕生努力,《墨经》终于脱稿成书。在那古奥的外表下,数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_______。其中,一些概念定义和科学发现与西方近代科学十分_______,闪耀着惊人的智慧之光。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布 接近

(B)汇聚 吻合

(C)罗列 相似

(D)融合 对应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6)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散布 接近

(B)汇聚 吻合

(C)罗列 相似

(D)融合 对应

正确率29%,易错项C


本题看似简单,但正确率极低,反映了很多考生对简单词的掌握力度不够。

概括题干:

《墨经》中数学、力学、光学等科学知识_______,一些概念定义和科学发现与西方近代科学十分_______。

本题第一空可选AB,第二空可选AC,综合选A。

第一空可以说A「书中各种知识点散布」,也可以说B「书中各种知识点汇聚」,但不能说C「书中各种知识点罗列」,因为「罗列」有其固定使用语境,即带有「整齐排列」之意。本文显然没有强调「各个知识点整齐地按照目录章节排列」,无对应叙述,排除。

D「融合」显然错误,这些科学知识点并未融合在一起。

第二空看似ABCD均可,实际只能选AC。

「十分」是一个程度词,表示「非常、极为」。既然有「十分」,就有「五六分」、「一两分」之说,实际上后两种描述确实存在,分别表示「较为」和「稍微有点」的程度。

因此「十分」可以与A「接近」搭配,也可以与C「相似」搭配,但不能和B「吻合」、D「对应」搭配。

「吻合」「对应」均有「完全重合」的含义,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范围的程度」。可以说「完全吻合/对应」或者「不够吻合/对应」,但不能说「十分吻合/对应」,因为前后描述重复。

综合考虑,本题A选项正确。

「十分相似」是一个固定搭配,「知识点罗列在书中」也是常见的情景,因此本题C非常有诱惑力。但仔细分析后可发现,「罗列」的语境并不成立,因此排除。

关于语境一定要细想,分析上下文是否有对应描述。

六、找到题目留下的「缺口」

【2018国考31题】元代的方回,论诗颇有眼力,而对朱熹的诗却抬举过分,事出反常。这里除了有乡里私心的原因之外,很可能与方回「秽德彰闻,依托道学」的隐曲有关,文人既心存依附之念,势必_______,再如,中国古代文论的作者,常常自己就兼作家身份,「文章得失寸心知」,发而为论,时有取长补短或_______的隐衷。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退维谷 才短思涩

(B)随波逐流 博采众长

(C)进退失据 扬长避短

(D)骑虎难下 避实就虚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7)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进退维谷 才短思涩

(B)随波逐流 博采众长

(C)进退失据 扬长避短

(D)骑虎难下 避实就虚

正确率51%,易错项B


本题用典较多,用词也较为复杂,「方回」又是个冷门历史人物,因此解题时不要纠结细节。

概括题干:

第一空:「依附」之念会导致文人______

第二空:和「取长补短」对应的词

第一空可选BC,第二空可选CD,综合选C。

分析第一空可知,一个文人如果存在依附某种事物的念头,那么他的举动就会「失去行为依据」(对应C「进退失据」),或者「随着依附者的举动而行动」(对应B「随波逐流」)。

A「进退维谷」意为「进和退,都处于困境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一般用于军事行动、集团决策中,语境不当,排除。

D「骑虎难下」意为「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用来比喻做事情进行到中途遇到困难,迫于形势又无法停止,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本题无对应描述,显然错误,排除。

第二空中,「取长补短」中「长」和「短」为反义词,能够和其形成对应的,只能是C「扬长避短」或D「避实就虚」。A「才短思涩」中「短」和「涩」是近义词,B「博采众长」的词语结构和「取长补短」不同,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C选项正确。

本题选材颇为古怪,但给考生留下了足够的「缺口」,即对应词和对应描述,细心的考生还是能够找到解题思路的。看到「方回」不认识别慌,公考不会出过于古怪又没有突破口的难题。

七、有的近义词对解题没有影响

【2013国考32题】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_______。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知灼见 各执一端

(B)不刊之论 见仁见智

(C)不易之论 各持己见

(D)远见卓识 众说纷纭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8)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知灼见 各执一端

(B)不刊之论 见仁见智

(C)不易之论 各持己见

(D)远见卓识 众说纷纭

正确率56%,易错项A


本题纯考近义词,这种题型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过还是有学习价值的。

题干较简明,直接分析:

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_______。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_______。

本题第一空只能选D,第二空ABCD均可,综合选D。

分析第一空可知,在「真理」这个角度上,A「真知灼见」=B「不刊之论 」=C「不易之论」,三者都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更改的言论」之意,但从「多位前辈时贤」和「不乏」可知,关于诗歌翻译理论的观点是相当多的。无论从搭配还是语境上,「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真知灼见/不刊之论/不易之论」的说法都不合适,排除。

D「远见卓识」意为「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其中「远见」对应「前辈(有前辈的观点就有现在的证明)」,「卓识」对应「鞭辟入里(论述深刻)」,呼应上文描述,正确。

第二空ABCD均可。

A「各执一端」和C「各持己见」意为「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形容意见不一致,突出强调了「在诗歌翻译理想形式上的争执」,其中「各执一端」比「各持己见」态度更坚决一些。

B「见仁见智」意为「(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强调了「不同前辈时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D「众说纷纭」意为「大家谈到该观点,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重点强调「看法不同之处很多」。

因此ABCD均可行,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综合考虑,本题D选项正确。

本题需注意「不刊之论」「不易之论」和「各执一端」「各持己见」都是含义非常相近的近义词,千万不要纠结于此。事实证明,两组近义词的区别对于解题毫无影响。

理解本题「多位」「不乏」的语境,对解题非常有帮助。

八、综合考虑前后的对应描述

【2013国考38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是道不尽的_______,数不清的传奇风流。但是有的地方的老字号或者消失或者_______,唯独广州的中药老字号不仅数量多,而且各个越活越年轻,这其实与广州人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崇和信任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百态 朝不保夕 息息相通

(B)心酸无奈 岌岌可危 休戚相关

(C)沧海桑田 危在旦夕 休戚与共

(D)苦心孤诣 奄奄一息 息息相关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9)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百态 朝不保夕 息息相通

(B)心酸无奈 岌岌可危 休戚相关

(C)沧海桑田 危在旦夕 休戚与共

(D)苦心孤诣 奄奄一息 息息相关

正确率54%,易错项D


概括题干:

每一个老字号背后都是道不尽的_______,数不清的传奇风流。但是有的地方的老字号或者消失或者_______,唯独广州的中药老字号发展的好,这与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崇和信任_______。

本题第一空可选AC,第二空可选AD,第三空可选AD,综合选A。

第一空填入的词和「传奇风流」对应。网络有解析认为「传奇风流」是褒义词,所以第一空只能选D,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分析可发现,本句重点强调的是「道不尽、数不清」,即为「很多」之意,而「传奇风流」的故事都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空间的汇总和口口相传、书本记载等方式传播,是一个综合复杂的大体系,因此可对应强调「复杂、情况多」的A「人生百态」和强调「变化大、时间长」的C「沧海桑田」。

B「心酸无奈」强调的是「经营老字号不容易」,D「苦心孤诣」强调的是「钻研老字号业务非常用心」,范围过于狭窄,和「传奇风流」无法对应,排除。

第二空很明显只能选A「朝不保夕」或D「奄奄一息」。A强调「过了早上,不知道晚上还能不能保住」;D强调「只剩下一口气了」,两者说的都是「有些老字号面临快要消失的艰难处境」。

B「岌岌可危」和C「危在旦夕」强调的都是「危险非常严重的样子」,但本题说的是「老字号产业的经营」,说到底也就是「一家店能不能经营下去」,和「危险」没有关系,且原文没有「强调危险」的对应描写,排除。

第三空AD是近义词,意为「呼吸也彼此关联」;BC也是近义词,意为「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共同承担」。显然AD符合题意。

综合考虑,本题A选项正确。

本题和褒贬完全没有关系,根据「传奇风流」认为第一空只能选D的说法非常奇怪,而且「传奇风流」也不是个褒义词。

注意「休戚」不是无意义的词,使用语境必定和「忧喜、祸福」相关。

九、掌握词语代表的深层含义

【2013国考40题】创新路上,中国科技正不断向各种高度、深度和广度_______。而「精度」的意义在于,它既是科技创新的目标,也是_______科技创新质量的标尺,神九展现的「中国精度」,实质上是创新_______的结果,更是不断追求创新的号角。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拓展 衡量 推动

(B)扩大 考量 拉动

(C)延伸 丈量 驱动

(D)发展 考察 促进

国考言语理解选词填空(2013国考选词填空难题解析)(10)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拓展 衡量 推动

(B)扩大 考量 拉动

(C)延伸 丈量 驱动

(D)发展 考察 促进

正确率53%,易错项A


题干较简明,直接分析:

创新路上,中国科技正不断向各种高度、深度和广度_______。而「精度」的意义在于,它既是科技创新的目标,也是_______科技创新质量的标尺,神九展现的「中国精度」,实质上是创新_______的结果,更是不断追求创新的号角。

本题第一空可选AC,第二空可选BC,第三空可选ABC,综合选C。

这道题的核心在于第二空,其他地方没有任何难点。

第一空显然只能选AC,「拓展/延伸」可以与高度、深度和广度搭配,但「扩大深度」「发展广度」的搭配都是不合适的,直接排除。

第二空可选BC。根据「标尺」能够迅速排除D「考察」,因为该选项和「量」无关。但余下三个选项,很多考生就陷入纠结中,实际上反映了对词语掌握不够熟练。

A「衡量」这个词中有「衡」和「量」两种属于「度量衡」工具。计量长短的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后来也用「量」来同时表示计量长短、容积,即用「衡量」表示对物体各个属性的测定。而本题后文的「标尺」说明该题描述的是「长短」(虽然是虚拟意义上的),和「重量」无关,因此「衡量……的标尺」这种搭配是错误的,排除。

B「考量」的角度偏务虚,C「丈量」更能和「标尺」对应,偏务实,两者都是可行的。

第三空ABC均可,创新「推动/拉动/驱动」都是常见搭配,但D「创新促进」搭配错误,且在本文中显然略为绵软(尤其是和下文「不断追求创新的号角」相对比),排除。

综合考虑,本题C选项正确

充分掌握「衡量」一词的深层含义,就能理解其不能和「标尺」搭配的原因。本题第1、3空均毫无难度,核心就是第二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