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曾 江 李晓亮,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文字学总结?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文字学总结(古文字研究大有可为)

古文字学总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曾 江 李晓亮

11月5—6日,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在线举行,与会学者聚焦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前沿问题展开探讨。

传承有序

在安阳市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古文字研究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原副校长吴振武表示,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的重要讲话,不仅对所有使用汉字的人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古文字研究者的巨大鼓舞,古文字研究学术交流可借此东风而大放异彩。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孟蓬生表示,自甲骨文发现以后,经历了20世纪一百年的积淀和21世纪以来二十余年的突飞猛进,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已经由“冷门绝学”发展成为“世纪显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我们不能辜负老一辈古文字学家的殷切期望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推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古文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古文字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老中青学人积极参加此次会议,学人齐聚云端,共话学术传承。复旦大学教授裘锡圭先生今年已87岁高龄,他回顾了研究会的成立,并对学科发展寄予厚望。“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是在197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44周年了。现在在西南大学开第二十四届年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作为第一届理事会的成员,很想来参加这次盛会,但是由于年事已高,身体情况不好,力不从心,只能用几句话来表示庆贺。祝愿这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对西南地区以至全国的古文字研究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表示,在中国古典学各分支领域中,古文字学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很快。一是研究材料更新速度快,新材料不断出土,特别是简帛类材料不断公布,给古文字学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资料,推动着学术研究的不断进步。二是古文字领域研究者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年轻学者为古文字研究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聚焦前沿

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研究近年来蓬勃发展,此次会议是近两年来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与会学者在甲骨、金文、简帛等领域展开深入研讨,分享新成果。

高水平的古文字研究需要长期学术训练,如无专门训练,面对材料有可能一个字都无从辨析,而成功考释一个字,则可能带来重要学术突破。关于西周金文等材料所见词语“粦明”,陈梦家、李学勤、陈剑等学者对其训释各有不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结合清华简、传抄古文等材料表示,“粦明”中的“粦”读为“钦”,“明”训为“勉”,“粦明”表示“敬慎黾勉”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对辽阳出土战国“和成夫人”铭文铜鼎上的文字作了再考释读,认为该铭文应属三晋系的文字,第一字为“和”,第二字为“成”,第三字是“夫人”的合文。“和成”是封君的名号,源于封邑名称。他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进一步论证认为“和成”最可能是传世文献失载的赵国封君名号。根据鼎下腹部新发现的一行大字铭文,字体属于秦文字,该鼎先属赵国封君,后又属秦人。

在简帛领域的探讨也精彩纷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沈培结合出土材料“安大简”表示,过去各家对于《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我不得”有各自理解,而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所引到的《诗经》内容来验证,此处的“则”不可能是实词,只能是虚词,且并非句末语气词,因此只能读为“彼求我,则如我不得”。

楚帛书向来受到学界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守奎对十三行长篇帛书进行文本复原并拟定篇题。在对第一章的释读中,他认为,第一章首句后缺失的两字为“李岁”。此篇从开头“惟李岁”到结尾“是谓李岁”,都是讲“李岁”出现后的各种乱象灾异,以及如何祛除灾异,因此他将篇题拟为《李岁》。通过梳理《李岁》篇的结构,他认为,原文分三章,每章之后有标志符号。

会议由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主办,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和西南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