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实行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单位,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蓝、镶红。

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1)

八旗制度最早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刚开始只有黄、白、红、蓝四旗,其后随着后金征服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增加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此即满洲八旗。其后到皇太极时期又增加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共约22万人。

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2)

八旗军队总的职责是“环拱宸极”、“绥靖疆域”,即守卫皇宫、京城,随侍皇上出巡,用兵各地,对外征战,各营官兵又有各自具体职责。

绿营兵与八旗兵不同,清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和其他汉人按明军旧制,以营为单位组建军队,因用绿色旗而名绿旗兵,又因是以营为主要基层编制,亦称绿营兵。

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3)

绿营兵除在京师戍卫以外,绝大部分驻守全国各省。主要分为步兵、马兵两种,此外还有水师。

绿营兵直辖于兵部,将官的铨叙也属于兵部。绿营兵作为清王朝的辅助兵力。配合八旗兵驻守京师与全国各地,并受到八旅兵的监视和控制,清中叶以后变为主力,其兵额时有增减,最多时达66万人。

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4)

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的盛世,清王朝走向了衰落,在军事上的表现就是军队腐化,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22万八旗兵和66万绿营兵,总兵力88万人。

但是,单纯的数量并不能代表军队实力。不论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已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克扣军粮,冒领兵饷。士兵不勤操练,许多人甚至吸食鸦片,聚开赌场。京城的八旗兵,整天提笼斗雀,雇人顶班。

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5)

八旗兵丁,如此荒嬉,各级军官,更加腐败。他们平日克扣军饷,优游享乐。遇有战事,沿途勒索,乘机中饱。作战时则拥兵自卫,不敢向前。

外省的军队更是纪律松弛,兵备废驰,甚至出现了骑兵没有马、水勇不习水、武器生锈、炮台失修的严重现象。如果遇到检阅操演,骑兵便临时雇寻马匹,水勇雇佣渔户冒名顶替。至于沿海水师,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为薄板旧钉而成,遇击即破。这样腐败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当时欧洲各国火器飞速发展,冷兵器迅速被淘汰。但是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自守,致使清军装备、编制、训练等各项制度始终没有脱离冷兵器时代的落后传统兵制。绿营兵那种分汛设防,营制不一,调动不灵,将兵不相习的弊端使其也逐渐走向腐朽和衰落。

八旗兵与绿营兵(八旗兵与绿营兵)(6)

因此,在鸦片战争中,当面对装备了新式铁甲舰船、步枪、大炮的英国军队,虽然有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满汉将领奋勇作战,但是终以惨败告终。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清军装备,制度的落后和将领的庸情无能。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八旗绿营无力镇压,清政府只有让各地的地主官僚募集团练武装镇压,此即淮军和湘军的崛起。但湘淮军在其后也走向衰落,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清政府面临无兵可用的境地。从1895年开始,一些地方官僚开始模仿德日军制编练新军。

其后清末新政时期,为了编练新军,1906年清政府将绿营兵全部裁撤,改为巡警军,至此,有清以来的绿营兵制结束了其历史使命。而八旗制度则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