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七年交了完美的冬奥答卷(十大关键词记录非凡冬奥)(1)

冰墩墩每次出场都会引起“围观” 摄影/本报记者 黑建军

北京用七年交了完美的冬奥答卷(十大关键词记录非凡冬奥)(2)

中国运动员运动服上展现中国元素 摄影/本报记者 胡金喜

北京用七年交了完美的冬奥答卷(十大关键词记录非凡冬奥)(3)

志愿者服务获运动员称赞 摄影/本报记者 黑建军

北京用七年交了完美的冬奥答卷(十大关键词记录非凡冬奥)(4)

北京冬奥会冰面有“最快的冰”之称 摄影/本报记者王晓溪

20日晚,随着冬奥会火炬的熄灭和会旗的移交,2022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在本届冬奥会上,“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得到了怎样的践行?“双奥之城”“绿色办奥”“中国元素”等十大关键词,带你感受北京冬奥这场体育盛会。

关键词1

双奥之城

展现更加积极向上的风貌

随着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从2008年夏天到2022年冬天,14年的不断发展和积累,让北京这座城市展现出了更加积极向上的风貌。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为世界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它不仅写就了千年古都与奥林匹克运动相遇的全新篇章,也成为中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生动注脚,北京的城市发展将会借此机会迈上新台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迅速提升。正如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所说,“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的、积极的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2

绿色办奥

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绿色办奥是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中国做出的承诺,经过6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北京冬奥会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碳排放,从而保障了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提到“低碳场馆”,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家游泳中心进行的水冰转换了,从2008年的“水立方”到如今的“冰立方”,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更,更重要的是通过可转换的钢材支撑系统和可拆装的制冰系统,达到绿色办奥的目标。

在北京冬奥组委确定的“可持续·向未来”的愿景中,将实现奥运历史上首次场馆100%由绿色电力供应,全面实现碳中和;冬奥场馆在赛后将积极申办、举办高水平赛事,也将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关键词3

闭环管理

为冬奥人员提供防疫保障

疫情防控是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关键,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马克·亚当斯评价道:“我们正在非常成功地举办世界上最复杂的国际比赛或活动之一。(疫情防控)是(冬奥会)保障工作上的一个挑战,我要向我们的中国朋友和同事们致敬,他们做得真的非常棒。”

为了举办一届成功且安全的大赛,北京冬奥会采取了严格的闭环管理措施,同时还根据每天的情况,邀请中外医学专家对闭环内的疫情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并对一些措施进行调整。

当然,防疫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还和《北京冬奥会防疫手册》的推出不无关系。它的推出和不断完善为全体冬奥会参与者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里面事无巨细地介绍了各级各类人员应该遵守的规定以及能够享受到的服务。即将开始的冬残奥会,也将沿用现行的《防疫手册》,但是会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制定特殊人群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4

冰墩墩

冬奥会上演“一墩难求”

冰墩墩在北京冬奥会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赛事吉祥物本身,“一墩难求”的情景从开幕式当天就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除了憨态可掬的形象,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冰墩墩成为“爆款”的原因。

从开赛前冰墩墩的“卡门”事件,到后来外国媒体记者对于冰墩墩的追捧,再到首枚金牌产生后“金墩墩”的登场亮相,冰墩墩成为了冬奥会上的“顶流”,这更加折射出北京冬奥会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5

中国元素

展示东道主的热情和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可谓中国元素满满,大到云顶滑雪公园的赛道,小到运动员战袍和护具上的图案,无不彰显中国元素,体现出东道主的热情和文化自信。

在赛场上,不但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服上展现着各种中国元素,就连外国运动员也乐于展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向往。法国高山滑雪运动员马蒂厄·费弗尔头盔上就绘有大熊猫、龙、长城,还有近来网络热捧的锦鲤图案,一下子拉近了他和中国的距离,而他更是直接地表示,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带有明显中国元素的图案,为中国人民送去问候;加拿大单板滑雪名将莫里斯的滑板上印有一只大熊猫;瑞士单板滑雪运动员胡贝尔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发布一条老虎装扮的视频,以庆祝中国农历虎年新春。

关键词6

最快的冰

十次打破冬奥会纪录

一次打破世界纪录,十次打破冬奥会纪录,“冰丝带”没有辜负“最快的冰”的称号,在北京冬奥会上迎来了世界平原冰场的最佳表现。

这座从外形上呈现完美弧线的新建场馆,体现着绿色奥运的主题,也凝结了科技创新的“中国智慧”。它在冰面上的成就同样高,作为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的冰面,整个赛道的冰面硬度一致,非常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的应用使国家速滑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兼具绿色与环保特色。

这只是冬奥场馆“黑科技”的一个缩影,像首都体育馆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打造“最美的冰”,国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转换”,国家体育馆运用“冰雪项目交互式多维度观赛体验技术”让观众以多个角度看冰球比赛,五棵松场馆6小时“冰篮转换”,还有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等,无不体现了科技冬奥的力量。

关键词7

“人中之龙”

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谷爱凌把“人中之龙”写在雪板上,把龙纹图案印在滑雪服背后,希望自己也能像龙一样一飞冲天。在北京冬奥会上,还有这些“人中之龙”——从任子威、武大靖、李文龙,到创造了速度滑冰奥运纪录的高亭宇,获得职业生涯大满贯的隋文静、韩聪,坚守四届圆梦的徐梦桃、齐广璞,再到18岁就站上巅峰的苏翊鸣,他们都成了鼓舞国人精神的偶像,必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

此外,还有很多运动员实现突破,从高山滑雪、越野滑雪到雪车雪橇,填补了一个个中国冰雪的空白领域,他们都成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种”。

关键词8

中国制造

赞誉度不断扩大

冬奥会堪称最好的展示平台和最棒的“项目孵化器”。一批批国产智能化、数字化冰雪产品、冰雪设施、冰雪装备应运而生,不仅帮助中国选手实现突破,还帮助其他国家选手实现奖牌梦想,体现了共享的精神。

中国制造的威力,展现在很多细节中。中国短道速滑选手在北京冬奥会上身穿的比赛服由国产品牌安踏设计制造,同时具备最轻、最透气和强度最大的特性。这种运动服采用最新360度全身防切割技术,强度达到钢丝的15倍。整套服装面料还能将空气迅速导流,让空气阻力大幅减小,堪称“冰上鲨鱼皮”。国产雪车同样为中国选手量身定做,运用航天科技帮助中国选手提速。

本次冬奥会,国产品牌赞助国外运动队也比比皆是,从比赛服、领奖服到雪板、训练设备等,“中国制造”的赞誉度不断扩大。

关键词9

最美名片

志愿者服务获得高度赞扬

“我们要特别感谢全体志愿者。从我们抵达的第一刻起,你们就给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你们眼中的微笑温暖着我们的心。谢谢你们,志愿者!”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辞中对志愿者的评价。在赛时,他又多次与志愿者见面,互赠纪念品,对志愿者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可以说,一届精彩的奥运会离不开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也离不开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幕后英雄们所做出的贡献。

北京冬奥会共录用了18000余名赛会志愿者,其中北京赛区占比约63%,延庆赛区占比约12%,张家口赛区占比约25%,青年人占了94%。”为了让志愿者更有归属感,北京冬奥会还设立“志愿者之家”,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为志愿者设立专属场所。有了更坚强的后盾,志愿者们克服了疫情防控、冰雪运动特殊性以及三个赛区来回奔波的挑战,全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进一步擦亮了这张“最美名片”。

关键词10

三亿人上冰雪

掀起冰雪运动热潮

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公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而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选手优异表现的激励下,冰雪运动热潮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带动更多的人上冰上雪。而这也会给冰雪运动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作为冬奥会举办城市,北京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冰雪人口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如果说之前参与的大多是打冰球的少年,那么近年来拿起雪板走上雪场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北京密云、延庆以及河北张家口、崇礼雪场人头攒动的场景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北冰南展”也让更多南方地区的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冰雪,参与冰雪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本版文/本报记者张昆龙

统筹/汪浩舟

冰立方供图/新华社

来源: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