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为了满足父母的思乡之情,我带着十几岁的女儿和外甥女、带着年迈的父母去他们阔别多年的故乡去看看。

一天一夜的火车又辗转汽车才到达父亲的家乡——那个我们称之为“老家”的地方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1)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2)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3)

“老家”没有直系亲属,我们被分别安排在“五服”内的两个亲戚家中借住。我原本是想住旅店的,因为我们人多,住谁家都不方便,而且没有“血缘关系很近”的亲戚。可是亲戚们说“我们家搁不下你们么?……”入乡随俗,我们就服从安排吧。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4)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5)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6)

永远的乡情(虚伪的乡情)(7)

我们带着大包小包的各种礼物送给父亲的亲朋好友,在当地也是买这买那。我觉得我们的到来已经给亲戚增添了麻烦,决不能在经济上让人家“吃亏”。

尽管我一再的小心谨慎,结果还是出了问题,让我心烦很长时间。

离开家乡,回到深圳不久,就接到了来自姑姑的电话,在电话里把我好一顿数落。

姑姑并没有回老家,她远在东北,老家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人告诉她,她怎么会知道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澡堂的免费

父亲的老家在一个镇子上,和农村也差不多,虽然我们在老家只住了几天,作为“南方人”我们是要天天洗澡的。所住的亲戚家都没有淋浴设施,前一两天我们都是烧水用桶在院子一个旮旯里凑合洗的。临走的前一天才知道几里路之外有个澡堂,于是我带着两个孩子前往。两天都没有好好洗个澡了,要去澡堂痛痛快快的洗个淋浴。

澡堂是本地人开的,四邻八乡的人都熟悉,我们三个人眼生口音也不同,一看就是外面来的。

澡堂门口放了一张桌子,一个中年女人坐在那里收钱。每人次2元,我们三个人6元。我拿出一张10元钱递给她找钱,收款人看了看我们,随口问道:你们是从外边来的吧?我回答是的,又问来干啥?我答走亲戚,再问是哪个亲戚?我本不想理她,又心想都是一个村子的,不搭理不好,于是说出了亲戚的名字。听到我说的亲戚名字,收款人立即把10元钱退还给我,说她们是亲家关系,不收我的钱。我坚决不答应,坚持付款。本以为她是客气一下,可她态度坚决,死气白咧地拒绝,推来搡去的都引来路人的注视。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表示谢谢,然后就进去洗澡了。

回到亲戚家,我也向亲戚讲述了事情经过。

2、乡村中巴车的免票

离开老家的那天,我们直接在镇上乘中巴去县城,县城就有火车站了。镇上有直接到县里的中巴,是私人开的。

当时有个远房堂叔也要去县城,正好顺便送送我们。

到县城的车票是1元,我们五个人加上堂叔六个人,应付车费6元。这次我拿出零钱6元,直接买票,不用找钱。

上车坐好后,卖票的人跟堂叔打招呼,堂叔对卖票的人说了我们的关系,卖票人直接拒绝收我递过去的钱,不收堂叔的,也不收我们的。原来他们之间也是亲戚,我们也是间接的亲戚,甚至还有微弱的血缘关系。

又是一番推来推去,而且双方是态度坚决的。我说堂叔的你不收就算了(他们的血缘成份多一点),我们五个人的一定要收。

再一次地推来搡去,肢体碰撞,好像要打起来一样。堂叔对我说:算了算了,不要争了……又说了一些其他的。看阵势我也觉得再坚持买票会伤了亲情,就连声说谢谢了把钱收回了。

就是这样两件事情,从姑姑的电话里成了我们去老家洗澡不给钱、坐车不给钱的事!

这件事究竟是怎么传到姑姑耳朵里的我不得而知,但我一直很生气。跟先生说起这件事,先生让我不要计较,说也许都是传话传的,传来传去就变味了。也许人家说说只是想做个人情,传到姑姑耳朵里她就埋怨我们不给钱了。可我就是认为那些人虚伪,明明是死活不收钱,却还要到处去讲。

……

老家我们可以不去,但父亲却常常思念。 父亲八十多岁时我和先生又陪他回了一次老家。

回老家主要是为了父亲不留遗憾,我们对那片土地也没啥感觉,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又没有很近的亲戚。那次,我是把钱放在前面,把人情放在后面。走到哪里都是用钱买笑脸,至于我们离开后别人怎么说我也管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