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东北,这片曾经为祖国人民输出了无数笑点的土地。
在老一辈的笑星们转型的转型、转幕后的转幕后之下,似乎在制造笑点这方面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范伟不再扮傻装憨,改去拍文艺片,顺手带走了一个金马影帝;
赵本山彻底息影转幕后,偶尔的一次露脸依旧能瞬间把民众记忆拉回到某一年的春晚;
宋丹丹也对自己身上的笑星、谐星标签深恶痛绝,依靠敢说会说在各个综艺上成为话题担当。
转型之路各有各的不同,相同的是,三人的前缀,统一从“演员”转化成了“艺术家”。
在以赵本山三人为主的旧文艺时代过去之后,东北的文创产业又朝着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掉头疾行。
以天佑为代表的网络红人,将大洋彼岸美利坚的rap,彻底本土化,成为红极一时的喊麦。
喊麦成为后东北艺术创作时代的代表产物。
一时间,只要提起“东北”,其他地区的人民脑海里似乎都会不由自主的浮现起同一个画面,同一个富含节奏感的韵律。
天佑过后,短视频时代来临。
当每一个东北半大小子手头上都有一个智能手机,有一个抖音快手,天知道他们的创作力有多强。
豆豆鞋、紧身裤、锅盖头,别的都是虚的,社会摇才最重要。
就像《哪吒》中申公豹所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就在社会摇、喊麦和《乡村爱情》即将把东北人民的刻板形象定性的时候,两位民间艺术家,高举着文艺复兴的大旗,击碎了其他地区人民心中对于东北的成见。
让所有人知道:艺术,从未在东北缺席。
他们就是,老舅和老四。
从佳木斯到鹤岗、从辽源到辽阳,每一寸黑土地都给了他们创作的养分。
1、老舅dd
在《野狼disco》被撒贝宁彻底拉下神坛之后,梗主更想跟大家聊的,是老舅的其他几首歌。
对于老舅的喜爱,始于《野狼disco》、陷于《夏日发廊》、忠于《同学聚会》。
将老舅的rap和喊麦区别开的是,老舅用看似同样的方式,完成了对传统艺术的全方位解构。
如今出入北上广深各大高级写字楼的互联网精英,曾经对喊麦和mc天佑有多厌恶以及鄙夷,现在对老舅dd就有多狂热和追捧。
他们白天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用一行行文字或者代码高傲的向全世界输出;
晚上下班回家后,又通过波拉尼奥的诗或者阿彼察邦的电影拒绝下沉。
然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耳机里,都在画龙……画完龙还要接一道彩虹。
从《野狼disco》,到《夏日发廊》,再到《同学聚会》,这是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东北男银的人生弧线。
90年代的东北,一个男孩刚刚成长为男银,和他周围的许多人一样,他爱上了蹦迪。
高纬度的东北,天黑得很早,少男少女们的充沛荷尔蒙释放在了大绿棒和灯球闪耀的迪厅。
“两个食指就像两个钻天猴,指向闪耀的灯球。”“左手一瓶大绿棒,右手霹雳手套。“
除开蹦迪,《野狼disco》里的文化符号的堆砌,也再现了曾经港台文化对于内地的影响之深。
大背头、皮衣、BB机、凌凌漆、郭富城…
“小皮裙大波浪,一扭一晃真像样;她的身上太香,忍不住想往上靠。”
对于异性的追求,蹦迪男女们也没有过多的掩饰。
对上眼了就完事儿了,没对上眼咋整都是扯淡。
随着东北重工业的衰落,年轻人们到了一定的年纪后多会选择外出务工,南下到珠三角是九成东北人会做出的选择。
《夏日发廊》接力而上。
“洗了头好舒服呀,阿潘酒快到楼下;烧烤摊有人打架,生蚝崩到我脚下;
口水吞了三俩下,今晚月亮超级亮;贪玩蓝月在线上,又是包夜时间到!”
短短几个场景,一个南下打工仔的生活就被勾勒的极具画面感且真实。
流水线机械式的重复工作消磨掉部分激情,但你千万别指望一个东北男银能彻底安静。
和洗头小妹似有而非的感情,烧烤摊洒落一地的空生蚝壳,再来一瓶冰冰凉的珠江,这就又是一个美好的夜晚。
在某几个瞬间,《夏日发廊》能带给观众以三和大神纪录片的观感。
尽管地域和文化语境大相径庭,但其中所描写的小青年初入社会后的微妙状态,那种粗粝生猛的颗粒感,又让人感觉在看贾樟柯的《小武》。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老舅对于生活的观察。
几年后,在外务工的小青年成长为三十出头的男人,肚腩裹上一层厚厚的油脂,发际线逐渐置顶后移。
每一次的回家过年,都是对他们酒力财力的一次综合考核。
《同学聚会》因运而生。
在外这么多年漂泊,同学之间的差距早已拉大,和曾经一起蹦迪的铁子早就没有了共同话题。
“理财保险股票还有定投的基金,孩子是男是女现在上了几年级;
哪里做的鼻子代购面膜美容仪,她老公买的lv计划去哪里旅行。”
句句诛心、字字珠玑毫不为过。
其中每一个字都直戳都市人柔软而又脆弱的内心,但不管在外面混得怎么样,在同学聚会这一天,排面一定不能输。
“吃什么麻辣烫麻辣烫的,一会儿你上你大姨夫那把你高叔那车换一套路虎标”
哈弗H1换上一套路虎车标,也掩盖不了混得不好的事实。
听说还在玩rap后,他被同学克制而隐晦的嘲笑了,就在他想着在酒量上扳回一城的时候,又被同学拍到吐的画面。
至此,一个迪厅少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转身。
跨越几十年的东北纪实伤痕文学也就此落幕。
借用一句高赞评论所说:
这不是什么喜剧说唱,这就是艺术。
2、老四
老四和老舅有一个共通点。
他们的作品,都属于那种乍一看,被粗糙低劣的外表劝退;
仔细一看,居然还不错,逐渐上瘾;
最后细细品味时,又有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狠辣批判的回味。
完整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人,最后都成了忠实的拥趸。
在斯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以及梅兰芳体系这三大世界公认的表演体系之外,老四独创了短视频流派“一人演全小区”表演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顾名思义,全部的表演团队都由老四一个人来担当。
刻薄的丈母娘、好脾气的老丈人、温顺的媳妇、没出息的女婿、长舌的邻里……
如果说,在影视剧里一人分饰两角,是一个演员体现自己演技的关键一步。
那么,老四一人分饰全小区的演法,绝对能让所有学院派、野路子的演员目瞪口呆。
还能这么演?
尽管多个角色都是同一张脸,但当他们出现时,观众绝对能一眼get到这个角色的身份,而并不用过多的字幕来交代身份。
这个是丈母娘、那肯定是闺蜜、这个肯定是邻居…
细腻、准确而克制,是老四的表演特点。
要是哪一天看到一个热搜“短视频作者老四人格分裂”,相信我,观众丝毫不会意外,只会觉得“哟,终于来了”。
老四最富含个人思辨的作品,非“酒桌宇宙”系列莫属。
这其中,是每一个东北人民都再熟悉不过的场景,酒桌上自成一套的话术体系,也是这一项亚文化的标志。
而这整个宇宙的风暴之眼,二哥当仁不让。
一天,二哥一个小弟拉来一个老妹儿。
老妹儿生的俊,二哥一个照面就相中了她。
老妹儿此行也是有别的目的,他想让二哥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忙在医院找个好大夫给老母看病。
两人你有需求、我能供给。
酒桌上,老妹儿看似随手的提了一下肩带,立刻让气氛变得粉红噗噗。
老妹儿也知道二哥脾性,该有的寒暄,该撩的肩带都过了之后,直奔主题。
接下老妹儿的人情之后,二哥立刻动用自己的人脉网络。
正所谓“普佳木斯之下,都是我二哥的朋友。”
第二天,二哥通过一个小弟,搞定了主治大夫。
上来先客套客套:
“诶,兄弟,最近有时间出来整两杯昂?”
完事了再抛出主题:
“诶顺便问你个事儿,医院有熟人不?”
最后表示感谢,豪爽邀约:
“完事你哪天出来整点儿,我给安排。”
三步走缺一不可,互相促成。
当然,二哥能打这个电话的底气还是在于自己的身份。
“我提一杯”梗,也在老四的带领之下,成功突破东北文化语境,走向全国,成功出圈。
除开酒桌文化,让老四深受爱戴的,还是他对家庭生活的精准刻画。
一天,老婆在家里受婆婆气后跑出去了,老公打电话问情况。
“我在美容院,让自己变得更自信,要不都拿我不识数。”
看似轻飘飘一句话,其实已经蕴含了多少婆媳之间的争锋相对,这是只有已婚男人能懂的泪。
“媳妇你看周五咱爸过生日老两口挺想孩子你回来呗。”
老公也是一个在婆媳之间磨练已久的老油条了,懂得这个时候只能顺着来。
“你别跟我妈一样的她更年期。”
在媳妇这边就把娘打一耙,在娘那边指不定说媳妇啥呢,见人下菜碟的本事老公已然炉火纯青。
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媳妇很明显也不吃老公这一套。
“这件事能过去,但不能就这么过去了,你得让你妈好好说清楚,这日子接下来怎么过。”
你来我往几句台词,已然把一个小家庭的内部矛盾,老公所面临的困境刻画的极尽真实。
短短几分钟的短视频是播完了,但视频中的这个老公要如何收尾?
这足以让视频前每个男人捶胸顿足、绞尽脑汁。
不管是社会老四,还是家庭老四,都能准确的戳到观众的痛点。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并不是如同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那样,对这些现象进行批判,来凸显自己看透一切的高高在上。
而是以一个接地气的方式演绎出来,只做表现,不做评判,这是老四的聪明所在。
最后
不管是说唱、还是表演,无疑都是东北这股“文艺复兴”浪潮中,最耀眼的那两朵浪花。
没有隐晦生涩的批判,没有团队的精心包装和营销。
老舅和老四,只是把他们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所见所感,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诺,有关东北,都在这里了。
他们以自己的力量告诉所有人,拒绝偏见,拒绝刻板印象,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东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