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木雕历史悠久,现代作品承袭明清木雕技艺,风格古雅、结构优美、题材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常见作品有:观音、弥勒、济公、关公、雄狮、猛虎、飞马、耕牛、飞天、奔月……这些作品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不仅有装饰生活、陶冶性情的功能,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武都木雕的民间艺人较多,主要以武都鱼龙镇王沟村王和平和蒲池乡杨沟村的张守学为代表。2008年武都木雕公布为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陇南(陇南非遗武都木雕)(1)

武都木雕以立体圆雕见长,一件作品的完成要经过五道工序:一是画创意稿,要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二是凿粗坯,艺人用锯、砍、凿、挖等方法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木雕的雏形“显露”出来。三是修光,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表面细致完美,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四是打磨,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直至理想效果。五是着色上光,用打蜡或刷漆等方式完美展现作品风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陇南(陇南非遗武都木雕)(2)

木雕技法极为复杂,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非常重要,要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处处要留有余地,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直至作品细致完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陇南(陇南非遗武都木雕)(3)

近年来,由于我国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手工艺品极大地丰富了工艺品市场,它价格低廉,且较为精美,武都木雕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百姓不再热衷于传统木雕器具,只能走高端消费市场,避免同质化低端产品。当下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多数年青人不再能沉下心来长年累月地学习传统手艺,而且也挣不到钱,所以基本都外出就业,种种现实情况都加剧了武都木雕的衰败。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技艺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面对现状,我们要加强武都木雕的保护传承,增加政府投入,开展培训传习,加大媒体宣传,鼓励有条件的传承人创办非遗就业工坊,组织其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陇南(陇南非遗武都木雕)(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陇南(陇南非遗武都木雕)(5)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