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译、张颂文主演的扫黑除恶题材电视剧《狂飙》随着观看人数的增加,豆瓣评分一路飙到目前的9.1分,算是近些年仅有的几部好剧之一了。目前剧情反转紧凑,尊重观众智商,演员形象鲜活深入人心,吸引了众多粉丝,成为了热搜常客。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2)

01

演员演技

——“建议查一查,不像是演的”

主角和配角的演技细节都值得细细推敲,这也是近些年国产剧中令人惊喜的一部剧,审美疲劳的观众在清一色霸总甜妹脸中,终于可以看到教科书般演技的演员细腻的表演质感,看到有演技的老戏骨利用自身的材料塑造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如张颂文老师所说的:“我不知道别人演戏用什么办法,我的方法就是用真实的生命体验”。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3)

图源:@狂飙

《狂飙》开拍前几天,张颂文老师每天早晨四五点去鱼市观察卖鱼老板的日常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不断打磨剧情细节,饰演的高启强真实到称完鱼后顺手在鱼池里洗手,让网友直呼“建议查一查张颂文,不像是演的”。从旧场街勤勤恳恳的鱼贩到黑恶势力头目,一件一件事叠加牵引观众目光去剖析人心的嬗变、人性的沉沦。一位守法公民的堕落不仅简单是个人的选择,还指向社会深层问题——资源分配不均,有些人被逼无奈走上不法道路。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4)

图源:@狂飙剧组

这也是观众对高启强这一人物形象的好感之处,他不是一黑到底,也曾是只能喝着猪脚汤、艰难抚养弟弟和妹妹长大的普通人,甚至是底层人,这让他的黑化都变得合情合理起来。有不少网友调侃,“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咖啡不用冲,迟早会成功”也是对当下逐渐固化的阶层社会的戏谑和柔性抵抗。

凭借《鸡毛飞上天》和《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剧中经典片段剧中形象深入人心的张译在剧中饰演刑警安欣,热血、正直、坚守本心,独特的口音和克制的表演,眼睛虽小但眼神到位,张译曾在采访中讲到,眼睛小的人比眼睛大的更需要锻炼面部肌肉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张力。通过张译,才发觉演技和眼睛大小没多大关系。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5)

高叶饰演的大嫂一抹红唇迷死万千观众,霸气的出场和出众的外表,对丈夫的照顾小到衣服搭配,大到出谋策划,一反霸道总裁小娇妻式的框架塑造,再也不是谁能被大哥保护才能成为大嫂,而是有本事娶大嫂的才能成为大哥。这一角色的塑造受到大家的喜爱不仅是演员自身行云流水般的演技,同时也是当下大女主题材广受欢迎的结果。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6)

剧中配角,如高启盛、疯驴子、李有全、李响等人物鲜活的演绎,值得细细推敲,比如李响人物前后的变化,沉重感、疲惫感以及对前路的绝望感在背影、眼神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02

剧情紧凑反转

——三幕式剧本

全剧背景设置在虚构的临江省京海市,运用典型的三幕式剧本结构勾勒出社会二十年的变迁,不为形式感所左右,不游离于真实之外。正如雷蒙德·威廉斯为代表的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每一阶段呈现不同的人物状态,比如高启盛眼镜框变化、李响前后的状态变化、安欣熬出一头白发、高启强衣着的变化等等。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7)

经典的三幕式结构意味着一些特定时刻会出现一些有着特定功能的特定事件,剧中分为2000、2006、2021年三个阶段。

第一幕作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引子”,安欣为何一头白发以及督导组开头的独白,旧厂街为何只有那一栋楼没拆迁,点出“主线”;第二幕通过冲突和矛盾表现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发展,出现“不可返回点”和“表明真相时刻的转折点”;第三幕则是解决主人公在第一幕中遇到的问题,剧中扫黑除恶的高潮。整部剧像一场人性与人性以及人性与时代的博弈,在三幕式结构的灵活框架中探索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8)

展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而不是非黑即白。十恶不赦或是伟光正的形象,不符合实际也距离人民生活太远,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有根有受众的。

安欣和高启强的关系在一次次约饭中延续和转变,这也是中国饭桌文化的体现。导演徐纪周说:“《狂飙》最精华的片段,就是安欣和高启强这一路的饭。每一顿饭,吃的目的都不一样。”安欣和高启强吃了三次猪脚面,次次试探,在饭桌上的博弈暗流涌动,第一次是用亲情牌获得安欣同情,第二次告诉安欣破案线索除掉自己的竞争对象,第三次正是两人彻底分道扬镳的开始。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9)

“那些互相拿枪指着脑袋的警匪表达已经是老梗了,我想通过一顿顿饭,让大家在谈笑风生间觉得惊心动魄。”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0)

另外,剧情张弛有度,有严肃、紧张的镜头,也有戏谑、幽默的生活化对话。

贾冰饰演的徐江一出场,自带喜感,东北大碴子味儿和时不时的押韵,都让人不免觉得这是一部喜剧吧?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1)

03

镜头语言彰显地域质感

——等离子彩电、翻毛领皮夹克

剧中有三个时间段的鲜明划分,其中不同阶段的场景搭建真实富有年代感与地域感,展现70后生活的年代变化,朴实的风格对标真实生活。道具、服化道和布景细节非常周到,剧中,李宏伟电脑里玩着当时最热门的反恐精英CS1.6,连2000年安欣去高启强家里找枪时翻出的《红楼梦》,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版印刷的版本。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2)

借助镜头语言表现人物内心意绪,使人物内心的一些东西变得可感、可触、可摸。比如高启强在天台的表情变化,不断产生无声的、没有说出的台词,内心强烈的挣扎和翻涌给观众以强烈的印象,使得沉默获得深刻的内涵,暗示高启强身份转变的开始。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3)

镜头语言富有张力,构图巧妙。每一场戏几乎都有名场面,拉警戒线那段人物气场张力极限拉扯,安欣的背后是观众也在巧妙传达人民警察的意涵,对抗黑恶势力保护人民大后方,高启强一推三晃尽显不甘与克制。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4)

几乎在每一个单元最后都会有十字路口的镜头,尽显人物命运的交叉感和唏嘘感。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5)

不同于以往注重案件呈现与破解的类型片,该剧借助两个小人物对立的成长与命运曲线,实现了刑侦剧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以群像叙事展现扫黑行动中的黑白较量和复杂人性。如该剧总制片人所言,“勾勒时代推波助澜下两个对立的小人物的命运曲线,以此牵引着观众目光去剖析人心的嬗变、人性的沉沦”。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与命运走向表明了扫黑除恶成果的不易,同时再次印证扫黑除恶常态化的必要性,黑恶势力的剿灭也是正义的时代彰显。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6)

04

网友二次创作

——输送“再生与原创”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平台,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为该剧大火提供更多的讨论素材,激发网友对剧中情节和人物的二次创作。斯图亚特·霍尔从文本-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构,认为意义是受众与传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协商和互动产生的,在编码和解码中确立自身在传播中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文本意涵。《狂飙》今晚迎来大结局,网友纷纷开始预测剧情走向,是个人认知基模与剧本框架不断互动的结果。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7)

“互动仪式”一词最早来自美国社会学家戈尔曼,是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比如每次看完《狂飙》都要首先打开微博,参与话题讨论,在互动过程中实现议程融合。参与者在关注点与情感的相互连带中,能够产生一种共享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促进群体团体、个人的情感能量融合进群体的情感能量,形成固有的情感符号,如对等离子电视的米姆式传播或者全网询问猪脚面到底啥味儿啊。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8)

情境是互动仪式链关注的重点,也就是人们在物理空间的身体聚集下的情境。网络技术赋能打破时空局限性,在虚拟情境中实现“身份认同”和“在场”确认,从而替代物理空间上的身体共在,转变为虚拟在场,在高度的互为主体性和情感连带中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狂飙》实现了。

狂飙 那些年(狂飙何以一路狂飙)(19)

参考文章:

[1]《豆瓣9.1,《狂飙》何以成为开年最强爆款?》三联生活周刊

[2]#狂飙里为何要吃猪脚面# @新闻晨报

[3]《美国丽人》:经典三幕式结构的理想典范 安晓红

[4]《为什么《狂飙》成了最大公约数?》 每日人物

#狂飙##为什么说狂飙是开年最强爆款##热点##胡师姐新传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