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可以排除袭人的嫌疑。因为宝玉用袭人的汗巾换给别人,已经引得袭人大大不满了,事后宝玉肯定不会再提此事,徒惹争议。而袭人呢,腰里系过“那起混账人”汗巾,发现后扔在空箱子里,当然是再不理会,不可能再追问来历。

贾宝玉和薛宝钗生气在哪章(宝玉与琪官互换汗巾)(1)

也就是说,袭人其实并不知道汗巾来历详情,不会对别人说——即使知道,她也不会跟人说,所以不会从她这里泄漏出去。

在交换汗巾时,薛蟠似乎也不知道,因为他大喊一声,跳出来出说:“放着酒不吃,俩人逃席出来干什么?快拿出来我瞧瞧!”

宝玉与琪官都说:“没有什么”,并不肯承认。薛蟠不依,冯紫英劝解,然后“归坐饮酒,至晚方散”,似乎并没有再提此事。

贾宝玉和薛宝钗生气在哪章(宝玉与琪官互换汗巾)(2)

如果从这里的描写来看,薛蟠并不知道换汗巾之事详情。但是在宝玉挨打之后,他对母亲妹妹说:“前儿他见了,连姓名还不知道,就把汗巾子给他了?”从这句话来看,薛蟠不光知道了换汗巾,而且知道二人逃席出来,宝玉向蒋玉菡打听“琪官”、蒋玉菡告诉这是自己小名儿之事。他是怎么知道的?

贾宝玉和薛宝钗生气在哪章(宝玉与琪官互换汗巾)(3)

当然是事后打听的。宝玉逃席出来,只是回避了席间众人,而在旁侍候的小厮是不需要回避的。薛蟠既然好奇,又为冯紫英所劝,没来得及打听清楚,事后怎么会不问?这次到冯家赴宴,写明宝玉“带着焙茗、锄药、双瑞、双寿四个小厮”,薛蟠难道是空人一个?当然也会带人。即使薛蟠的小厮没听到宝玉二人私语,难道还不会打听?

贾宝玉和薛宝钗生气在哪章(宝玉与琪官互换汗巾)(4)

豪门之中,哪有什么秘密?薛蟠打听的,小厮们传说的,是风流公子与驰名小旦的桃色新闻,本来就是最容易吸引眼球的。于是你传我说,很快就在整个交际圈子里传来了。

蒋玉菡是忠顺王府的家伎,没有人身自由的。他几天不回家,王府要找他,势必打听有关他的传闻。不管是北静王送他一条汗巾子,还是宝玉与他交换汗巾子,或者冯紫英与他宴饮、薛蟠为他吃醋,这些都会是在忠顺王府打听到的消息范围之中。

贾宝玉和薛宝钗生气在哪章(宝玉与琪官互换汗巾)(5)

既然知道蒋玉菡与这么多京城公子有来往,为什么单找宝玉?

北静王是郡王,地位比忠顺王低不了太多。冯紫英呢,“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又在“铁网山”“打围”,显然学武之人、义气少年,一个不高兴,就要挥拳相向的。虽然冯家的地位低于忠顺王府,但去找冯紫英的麻烦,一不小心会吃眼前亏。就算事后忠顺王出面压服冯家,一个小小的长史官又能如何?

贾宝玉和薛宝钗生气在哪章(宝玉与琪官互换汗巾)(6)

薛蟠不擅长打架,却有一帮如狼似虎的手下,本人又有呆霸王之称。去找他索要蒋玉菡,也同样有吃“眼前亏”的危险。

相比之下,通过贾政来对宝玉施压,又是上门“请教”,绕过保护宝玉的小厮,直逼官僚贾政和“银样镴枪头”贾宝玉,是最安全不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