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行,是未曾花点时间去梳理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的,常常是似是而非,或者混淆内涵有次听经验分享,校长一会儿说“我们义务教育怎样怎样”,一会儿又变成了“我们基础教育怎样怎样”,一会儿又蹦出来“我们小学教育怎样怎样”,听得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素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素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平台登录入口

不少同行,是未曾花点时间去梳理一些教育的基本概念的,常常是似是而非,或者混淆内涵。有次听经验分享,校长一会儿说“我们义务教育怎样怎样”,一会儿又变成了“我们基础教育怎样怎样”,一会儿又蹦出来“我们小学教育怎样怎样”,听得是云里雾里,不得要领。

理清概念,是认识与推进教育的前提,马虎不得。

何谓基础教育?从时间点上看,初中以下的教育都应包括其中;从组成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甚至是社区教育。何谓义务教育?这个有着严格的界定,无需赘述。因此,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不仅仅指义务教育,更不会局限在小学教育时间范围内。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用小学教育指代基础教育,就是大包大揽,就是忽略教育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何可为何不可为,教育行动就很难聚焦,教育责任就很难明晰。

基础教育,顾名思义,是打基础的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教育不扎实牢靠,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乃至成人教育的作用也失去了根基。

顾明远先生认为,基础教育要为人生夯实三个基础,即身心健康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进入社会的基础。我深以为然。作为教育人,我们一定要清醒,这里指的是“基础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更不是“小学教育”。这三个基础,是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家庭和学校有着共同的责任;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需要共同发力。

作为家长,我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学校,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庭只需要配合即可;作为老师,我们有时候又抱怨家长,认为孩子基础习惯没有养成,教育和改变的压力山大。围绕“基础”,推诿不断。

这就牵涉出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基础,哪一方或哪一个阶段的影响力更大?换句话说,谁的责任更大?

对此,我倒是有个粗浅的认识。这个认识,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

三岁之前,毫无疑问,家庭对“基础”负全责,至少要对“身心健康”负全责,对“进入社会”负半责,对“终身学习”负有一定责任。源于汉代的“丁忧”,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一千多年一直传承,内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精髓。父母去世,守孝三年,至少要25个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解读,就是我们三岁之前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全靠父母抚养抚育,为人生奠基。“丁忧”就是一种“制度”上的补偿。同时,儒家文化又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孝”也是相互的,有一定条件的。生命的前三年,夯实基础,父母责无旁贷。

学前教育在三个基础的责任承担上,有一定的变化。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要负有相对同等的责任,而且家庭教育还是要多那么一点点。学前教育的另外一个称谓,就是“托儿所”,是托人照顾孩子的地方。学前教育也不是非读不可的,不上幼儿园并不违法,父母有余力和能力,完全可以自己来。但是,幼儿园毕竟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毕竟有不少同龄孩子在一起吃住玩乐,毕竟还要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完成简单的“启蒙”。因此,对孩子“终身学习”和“进入社会”这两个基础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只要孩子在群体之中,只要生活在幼儿园,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也是责无旁贷的。

到了小学,“学习”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尽管开展“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孩子,横跨了认知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思维的品质在发生着根本上的变化。小学是扩大了的幼儿园,规则与纪律的要求多了,同伴的影响多了,而且孩子对成人的权威认同,也开始明显转移——从父母转向了小学教师。种种变化,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基础”的责任权重,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显然,在学习引领上,小学教育更专业,家庭只能是辅助和监督。让家长辅导或者预先批改孩子的作业,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若有,就是小学教师责任的推卸;甚少听闻初中老师要求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因为这根本就不现实嘛。但家长也要承担一定的“督促”责任,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认识学习,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恐怕这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孩子在小学的人际交往频度与深度都与日俱增,同学关系,与教师关系,与班级关系,与学校关系等纵横交织。在处理与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中,孩子开始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这个阶段,家长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家长的示范引领,与学校教育态度的一致性等,均影响着孩子“社会化”的水平。至于“身心健康”,家庭与学校同等重要,唯一的区别,是学校可以提供更加适宜的教育场景,并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引领。

以此类推,初中教育在打好“三个基础”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也会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或者将要进入“青黄不接期”,有成长的自觉,有独立的需求,有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当然,叛逆也会如期而至。对孩子而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影响深远得多。民主宽容的亲子关系,是维系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帮助孩子了解自己身心的变化,培养其自我统一感,掌握必要的身心调整方法策略,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就是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发生,是初中教育的另外一项“基础性”工程。不过,由于知识链和知识体系下移严重,那些小学教育中学习的失败者,很难获得重新开始的机会。学习也就成了双刃剑,学习失败,有可能会横向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人际关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初中阶段,这三大“基础工程”内在之间的连接,从来没有如此的紧密和相互依存,大有“荣辱与共同生共死”之势。

啰嗦这么多,而且纯粹是一大堆感性判断,目的在于,我们必须明确,基础教育的各方,对孩子“基础”的贡献率,是随孩子的年龄、认知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任何一方,都必须清楚自己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和使命,不越权,不推脱,各尽其责各尽其能,才能携手夯实孩子生命生长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