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张,朋友圈中看到的,飞翔在台风中的“外星人”!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1)

浙江温岭,中国大陆本世纪第一缕曙光的首照地,以县西有温峤岭而得名。而从明成化五年(1469年)建县,到民国3年(1914年)更名,因县内有太平山,一直被称为太平县。

也许正如其名,老人们都说太平县是真的太平,古代打战时,战马一到县界就不愿再前进一步。可也许也正是因为“太平”了,台风一直是温岭人民最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算这次的利奇马,一共有17次台风在台(音胎)州登陆,其中在温岭登陆的就有7次,稳居榜首。

这次的利奇马,可以说是我记忆中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了,而上次正是2004年8月12日登陆石塘,为温岭带来巨大损失的云娜台风。记得那次,在台风登陆的前一天,工厂学校就全部放假,人们纷纷抢购物质,储备之后三四天的食物。大家用绳索和木板将房门、窗户统统加固,确保没有一处缝隙。因为在大风中,有缝隙就会形成对流风,我们俗称过堂风,窗户很可能会像纸片一样被撕下,然后通过破碎的窗口将家里的一切吸入空中,甚至是把人带出窗外!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2)

虽然天气预报说台风要到晚上登陆,但是中午时,狂风暴雨就作为急先锋提前抵达。我曾深刻的记得,一个来不及回家的路人,推着自行车在街上艰难的前进。一阵大风吹过,自行车就像风筝一样,被吹起半米多高,将那人拽到在地,一直拖行了四五米才掉下来。

你们见过风长什么样吗?我见过,就在那次台风中。因为我家就在河边,我曾隔着窗户,看着一道劲风,顺着河道,就像动画片《七龙珠》里的龟波功一样,一路前冲,最后一头撞上对面房子的铁门,打出一个深深的凹坑。

供电到下午就停了,所以晚饭必须趁着天还有一些光亮的时候赶紧吃掉,手电蜡烛都要省着用,因为从天黑到第二天天亮,都要依靠它们。到了晚上,台风终于登陆了,房子外就像世界末日一样,大风呼啸如同站在飞机跑道上,雨滴更像子弹一样打在屋顶、窗户上,这种环境下,是绝不可能有人能睡着的。

大家通常只能整夜拿着手电或蜡烛,楼上楼下,各个房间里不断的巡视,看看门窗是否坚固。一旦发现破损,那是最倒霉的,如果无法成功加固,就只能由人一整晚拉住或顶着。这种感觉就像和台风在拔河,巨大力量绝对不是一个人能抗衡的,往往一整夜,全家人都要始终保持着和老天爷角力的姿势。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3)

台风中的雨,是除了风之外的另一个挑战。你们以为用瓢泼大雨就能形容吗?完全不能,就连盆泼、桶浇都无法形容,那水量就像是用高压水枪射下来一样。小时候记得,那时候外面是暴雨,家里还是暴雨,屋顶漏下的雨水,几分钟就能积满一盆。但这时候,水倒到外面,和倒在家里几乎是一样的,因为水已经顺着门缝向屋里倒流了。那还是因为我家,在全镇都算是地势较高的了。台风过后,看新闻中,有很多地方基本上二楼以下都完全被淹没了。后来退水,人们总是能在家里抓到不少的水货,大鱼、螃蟹,甚至还有人抓到过老鳖。

这次台风时,我虽然不在老家,但是依然能够从朋友圈中感受到它的威力,甚至历年来的台风经历又不断从记忆中跳出。据说利奇马是建国后,在温岭登陆的最强台风,也是浙江气象史上的第三强,超过了令我记忆深刻的云娜。

不过庆幸的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虽然台风更强了,但是损失要远小于过去。在那年的云娜台风中,全浙江省有1299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81亿,遇难164人,失踪24人。而如果翻开历史,更会发现,这样巨大的损失和古代相比,也不算什么。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4)

台风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有1400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宋沈怀远所著的《南越志》,当中写道:

飓风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恐惧也,常于五六月发,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两日,外国以为黑风。

没错了,其实我国古代台风不叫台风,而是另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飓风。其由来一是因为他是从海上四面八方而来,二是谐音惧风,表达了古人对台风的恐惧。

唐代李肇所著的《唐国史补》中也对飓风名字的由来有解释:

南海人言,海风四面而至,名曰飓风。

此后的一千多年来,飓风的名字一直被使用,并频繁出现在史籍、诗歌,以及各种方志笔记中。许多著名的文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陆游、苏轼、苏澈、秦观、元稹等都曾在作品中描写过飓风。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5)

而他们之中对飓风最情有独钟的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了。只因他多次被贬岭南地区,对于飓风有着亲身的体验,印象深刻。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被贬岭南,任阳山县令时,有诗《县斋有怀》一首,其中描写飓风写道:

湖波翻日车,岭石坼天罅。 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雷威固已加,飓势仍相借。 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

两年后,韩愈改任江陵掾,于是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一诗中又写道:

飓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雷霆助光怪,气象难比侔。

看来南方的飓风已经给韩愈留下了心理阴影。结果元和十年(819年),韩愈又被贬岭南,在赴潮州上任的途中,又写下了两首关于飓风的诗。一首是《泷吏》:

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

另一首是《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捽。 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岩虽云牢,水石互飞发。 屯门虽云高,亦映波浪没。

从韩愈的诗中可以生动的体会到当时飓风的可怕威力,难怪在古代岭南地区会成为贬谪官员的首选。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6)

说起被贬岭南的官员,大文学家苏东坡可以说和韩愈同病相怜,甚至还专门作了一篇《飓风赋》来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击巨石,揉拔乔木。势翻渤澥,响振坤轴。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虎豹慑骇,鲸鲵犇蹙。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盖三日而后息也。

这次飓风吓的东坡先生晚上搬了九次床铺,白天占了三次卜,战战兢兢的过了三天,飓风才过去……这还是那个豪放洒脱的苏东坡吗?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7)

随着千百年来,与飓风之间不断的打交道,中国人们对飓风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在元末明初娄元礼所著的农业气象和占候著作《田家五行》中,论风篇第一条便是飓风:

夏秋之交,大风及有海沙云起,俗呼为之“风潮”,古人谓之“飓风”。言其具四方之风,故名“飓风”。有此风,必有霖霪大雨同作,甚则拔木、偃禾、坏房舍、决堤堰。其先必有如断虹之状者现,名曰“飓母”,航海人见此,则又名“破帆风”,“飓母”船上人名曰“破蓬挂”,盖言见此物蓬必为风斫破矣。

在此书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古人预报飓风的方法,也知道了它的另一个名字“风潮”,但我们现在所用台风一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查阅文献,最早正式出现“台风”这一名称的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出版的《台湾府志》:

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常聚发,台则有渐。飓或瞬发倏止,台则连夜或数日而止。大约正二三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由此可见,此时的古人已经开始将飓风和台风进行了区分,前者比较像热带或强热带风暴,又有点像龙卷风等一些极端的对流天气,后者已经和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台风标准一样了。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8)

不过这依然没有解释清楚“台风”这个名字的由来。从目前的线索来看,台风一名的由来主要有两个说法。

一是舶来品说。台风一词正好对应英语typhoon,而两者读音又非常的相似。typhoon源于阿拉伯语中的台风,而它又是源于古希腊语。在希腊史诗《神权史》中,台风是冥王在地球上生的一个凶恶怪物,是海上风暴之父。中国台风一词产生正好是明末清初之时,那时又正是欧洲的海上殖民者们骚扰东南亚一带的时候。

二是广东话说。有观点认为在广东话中“台”的发音和“大”非常相似,于是广东话中的“大风”便慢慢的成为了“台风”的由来。

不过,我倒觉得“台”在古代意为“四方而高者”,和带来台风的云层形状很像,会否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现象的时候得出的一个直观名字呢?

至今,关于“台风”名字的由来依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现在有些说法认为,台风是从台湾方向吹过来的风,所以叫台风。实际上,台湾在历史上曾被叫做岛夷、瀛洲、夷洲、流求、鸡笼、北港等无数的名字,郑成功时叫“东都”,郑经改为“东宁”,而到清朝才正式更名为台湾,要晚于“台风”这个名字的出现。

台风会来温岭吗(温岭人亲身讲述台风经历和它历史)(9)

进入20世纪,为了统一,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即中国、东亚、东南亚一代的被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即美国和欧洲一代被称为“飓风”。所以不管叫“台风”,还是“飓风”,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在不同地区的称呼而已。

也无论是哪个名字,台风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每次无不带来巨大的破坏。

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

温州大风,海涛流溢沿江民庐、盐场,覆舟溺死者二万馀人,江滨骼尚七千馀人。

《元史》卷五十一:

至正元年七月,广西雷州飓风大作,涌潮水,拔木害稼。二年十月,海州飓风作,海水涨,溺死人民。十三年五月乙丑,浔州飓风大作,坏官舍民居,屋瓦门扉皆飘扬七里之外。……二十四年,台州路黄岩州海溢,飓风拔木,禾尽偃。

《明史》卷二十八:

(隆庆)二年七月,台州飓风,海潮大涨,挟天台山诸水入城,三日溺死三万余人,没田十五万亩,坏庐舍五万区。

更可怕的是,台风不仅带来直接的损失,甚至还会带来瘟疫:

(清康熙十九年)八月三日,飓风、潮溢,居民溺死无算。骤雨连宵,浦潮相接,上海城内水高五尺多,乡民船行田中,花豆皆腐,大疫。

所有的这些,仅仅只是中国历史上台风带来的灾害记载中的九牛一毛。看着这些数据,我们真应该庆幸于生在科技进步,社会安定的现代,感谢那些奋斗在抗台一线的人们。

最后希望利奇马能够尽快过去,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渡过这次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