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文化交流与传播(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路线、区分不同丝绸之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丝绸之路的路线亦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培养学生通过史料想象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亦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不同丝绸之路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力,通过全球贸易的形成与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前人不畏艰难开通丝绸之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开拓、忠于祖国的精神;通过东西商路贸易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交流中起的作用,体会文明的交流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开辟以及兴衰

教学难点:古代商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展示、地图识别法等

四、课型、课时、教具

课型:新授课

课时:40分钟

教具:多媒体课件、传统板书、地图

五、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有这样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古老的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今天让我们伴随着古老悠扬的驼铃,穿越时空的阻碍,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教师让学生看课本上史料身着丝绸的妇女形象的古希腊陶瓶史料,简单简单介绍古代中国与希腊的贸易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学生回答:以丝绸贸易为媒介

教师讲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贩卖到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也成为

了当时贵族们青睐的商品。反映了中国与欧洲之间早有贸易往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西

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道,这条商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是丝绸。(展示的丝绸之路的地

图)

高中历史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ppt(教学设计高中历史)(1)

教师讲解:19世纪末,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年

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

为“丝绸之路”。

2.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思考

教师提问:这条商道成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教师对当时张骞通西域的背景进行解释。

教师讲解:张骞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常年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

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三十多万各族人民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

迫和剥削。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

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月氏

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

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

奴复仇,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

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

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于是汉武帝就向民间招募人才,这时候谁主动申请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张骞

师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图片,以及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材料

高中历史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ppt(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

材料2:《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

教师提问:凿空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开通道路

教师提问:张骞通西域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人民之间的来往。

教师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

他们把中国的丝和纺织品,从洛阳、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

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

著名的丝绸之路。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通过海路还可

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教师展示古代丝绸之路地图,并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丝绸之路的路线

高中历史选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ppt(教学设计高中历史)(3)

教师提问:让我们看一下这条路的路线,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的内容,指出丝绸之路的几条

通道。

学生回答:大体上,东以中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阳关或玉门关后,

分为南道、北道和中道。

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经由阿富汗,南通往印度,向西通往地中海东岸。

中道: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至伊朗与南道的西行路线会合。

北道:沿天山北麓,渡伊犁河,进入中亚,与中道会合。

教师总结:同学们归纳的非常好,唐朝以后,由于战乱、割据等因素,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便不断下降。

过渡:既然丝绸之路贸易文化交流如此繁荣,那么肯定不止一条线路,让我们来学习丝绸之路的其他路线。

二、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

(一)草原丝绸之路

教师展示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史料:

材料: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关系,是形成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的生活习俗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

公元1世纪,匈奴逐渐衰落,分裂为南北二部,其中北匈奴西迁至欧洲,南匈奴南下附汉。

教师提问: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的经济互补;游牧民族迁移;战争

教师强调: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提问: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过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教师展示草原丝绸之路特点的相关史料,让学生阅读回答

材料:文化传播的角度上看,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面是全方位的,所经过的地区是人类生活的聚集区,文化的冲击力与波及面较大,而游牧民族四时迁徙的特点使得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持续性长久。草原丝绸之路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游牧民族的经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极不稳定,遇到天灾人祸都会形成大的波动,也会产生为谋求生存而与他族争夺自然与社会资源的战争,所以,在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上,除了商品交换以外,还会出现不同民族间的和亲、朝贡、战争等复杂的文化现象。

学生回答:全方位、传播速度快、持续性长、多样性与复杂性。

教师总结:草原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形成、发展和繁荣代表了中国历史

的一个辉煌时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一直被视为对外交流的经典,对研究中西经济、

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西南丝绸之路

教师展示西南丝绸之路开通的史料

材料: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言使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汉书·西南夷传》)。前124年,汉武帝派张骞自蜀至夜郎(贵州遵义府桐梓县东),谋通身毒,但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因昆明夷欲垄断中印商务。前109年,汉武帝发动巴蜀兵,前往镇压,虽斩首数十万,亦未能通。至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中国军政势力始达滇西边隅,设置永昌郡,辖叶榆、不韦、比苏、云南、 嶲唐、哀牢、博南、邪龙八县,乃得与缅甸印度直接交往。

教师提问:西南丝绸之路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张骞发现“蜀身毒道”,汉武帝派人打通“蜀身毒道”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打通“蜀身毒道”

学生回答:开辟西南地区的交易道路,以得与缅甸印度地区直接交往

教师提问:西南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为?

学生回答: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

甸或印度,再通往中亚、南亚地区。

(三)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补充:秦朝时期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先秦和南越国时

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展示材料,并让学生归纳海上丝绸之路形成:

材料六: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

——《汉书·地理志》

材料七: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第一次的来往:东汉航船已使用风帆,中国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学生回答: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主要交往商品是丝绸

教师总结:西汉汉武帝时候,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

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

地。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

教师提问: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造船技术的提升、指南针、航海技术

教师总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

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 进出港,南

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进出港。

教师讲解:"海上丝路"的南北航线在元明时期达到最大程度的交融。元明时期的中国,经济

中心在南方而政治中心在北方,相对先进的航海技术使得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成为保证南方粮

食、丝绸、瓷器等北上的重要运输方式。在宋元时期,支撑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大宗商品,

已由原来的丝绸变为瓷器。沿线国家也开始以陶瓷代称中国。自Seres(丝)到China(陶瓷)

的称谓变化,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陶瓷在海上丝路中的主导地位。那时,海上航行的大都是

中国的商船,船中大都是瓷器商品,这条路又被叫做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其次,在对外

贸易上,明朝中期的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时代。这一时期的明代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但是由于明后期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盛极一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落寞下来。

(三)、古代商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教师提问: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提供了便利。成为亚洲

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物质技术交流方面

教师提问:在古代商路贸易中,中国的那些物质、技术传入到其他地区

学生回答:丝绸、纸、茶叶、瓷器、四大发明还有中国的冶铁技术

教师提问:那么其他地区传入中国的物品呢

学生回答:“汗血宝马”、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椒、胡萝卜、西瓜、中亚的服饰与饮

食、棉花、香料、珠宝、金银器皿……

教师提问:那么这些物质与技术的交流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促进了中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进

教师补充:造纸术的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以及世界文明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国的

冶铁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2、精神文明方面

教师补充:佛教是我国的三大宗教之一,它也是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请同学们谈谈丝绸

之路的开通对我国精神文明方面的影响

学生回答:佛教传入对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宗教和艺术的传入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教师总结:商路的开辟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商品与商人是文化的载体,东西方之间

的文化交流随着商品的传播,呈现出双方交互,不断深入的趋势。东西方的文明在交流中碰

撞,融合,共同发展。

3、丝绸之路的延续

教师总结:商路的开辟对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前行

发展。中国文明在交流中走向世界,在交流中迎来世界。这让我们感悟到合作共赢的道理。

古人用脚步丈量出了丝绸之路,留下了积极进取、敢于冒险的思想精神。如今21世纪新丝

绸之路的经济带,这一概念的提出,中国又一次做好了走向世界,迎接世界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