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无违是啥意思(论语述一2.5樊迟御)(1)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01】这一章谈孝,好像跟为政没有什么关系,实则关系紧密,古代帝王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这一章又回到了整个《论语》的原点仁,而仁的起点是孝。

【02】孟懿子

孟懿子,鲁国大夫,姬姓,孟孙氏第9代宗主,本姓仲孙,也称孟孙,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谥号懿,是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的哥哥,孟子的六世祖。所以孟懿子、南宫敬叔都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带南宫敬叔到周朝王城洛邑向老聃问礼。

【03】樊迟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小孔子36岁,七十二贤内的重要人物。孔子去世后,樊迟同闵子(名损,字子骞)和宓子(名不齐,字子贱)来棠地(今鱼台县境内)办学,传道于济水一带。鲁悼公十四年卒,葬于故居西南一里许的济水北岸,即今天的武台村。

论语无违是啥意思(论语述一2.5樊迟御)(2)

【04】无违

学而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无违,就是无改于父之道。《论语》中2处提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足见,无违在孝里面的重要意义。

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司空,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经郑国才能到达楚国,一路上都不能以礼妥善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鲁昭公二十四年,孟僖子临终之前,叮嘱孟懿子、南宫敬叔拜孔子为师学习周礼。据《左传》记载,孟僖子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

论语无违是啥意思(论语述一2.5樊迟御)(3)

【05】堕三都

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周朝有一条规定,诸侯贵族的城墙不得超过18尺。但是,后来鲁国的三位国相“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掌控国家大势,不理这条规定,自家封邑的城墙都超过了规定的18尺。鲁定公时,孔子执政为大司寇,要推掉三桓城墙多出18尺的部分,这就是堕三都。当时的三桓为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

叔孙氏先堕毁郈邑。费邑宰公山弗扰,即季孙氏的家臣,因反对堕都而起兵造反,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弗扰,弗扰逃到齐国。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即孟孙氏的家臣,鼓动孟懿子反对堕毁郕邑。由于孟懿子的反对,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因此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孟懿子问孝应该在此之前,因为孟懿子违反礼制,不遵父训,所以孔子回答他是无违。也由于孟懿子坚持不遵礼制,反对堕三都,所以后来孔子的弟子们把孟懿子逐出孔氏门墙。

论语无违是啥意思(论语述一2.5樊迟御)(4)

【06】无违的第二层意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樊迟给孔子驾车的时候,孔子告诉他:“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告诉他无违。”樊迟问道:“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有人解释,孔子不好意直接申斥孟懿子违反礼制,所以有意让其车夫去传话,是针对孟懿子的特殊教育方法。诚敬认为,孔子对曰无违,其实批评意味已经很明确了,根本不需要曲意转达。

论语无违是啥意思(论语述一2.5樊迟御)(5)

孟僖子贤而好礼,孟懿子不能谨守父教。孔子教以无违,希望他能善体父命,卒成父志。 无违父命为孝,是针对孟懿子而言。若父不贤,则从父未必是孝。所以孔子告诉樊迟,无违,是无违于礼。能以礼事亲为孝,父母若有不合礼者,子女不当顺其非礼,一定要以合礼者事父母,这才是对父母的至敬至孝。若顺亲非礼,陷亲于不义,又自陷非礼,故不成孝。所以,言无违父命为孝,是为孟懿子一人而言。不违礼为孝,才是为天下万世一切人所言。

【07】孟懿子,鲁国大夫也。问孝者,请教怎样是孝也。樊迟者,孔子学生也。御者,驾驶马车也。孝者无违,无违于何也?无违于父母也,无违于礼也。无违于父母,小德也;无违于礼,大德也。小德行于家,大德行于世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非为礼而礼也,是为世范也。为民楷模,导民风以厚也。故有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这一章也是讲为政与为教的关系。无违是为政,以礼是为教。

论语无违是啥意思(论语述一2.5樊迟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