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为题材的电视剧(蔡锷传共和的精魂)(1)

文丨胡良桂

欧阳松柏、胡扬平的《蔡锷传》是以文学与实录笔法,创作的一部真实、形象、生动的传记文学作品。作者写出了蔡锷以国为念,再造共和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揭示了他律己为民、廉洁从政的崇高精神品格,并在借鉴古典章回体中融史料与艺术于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趣味性。

蔡锷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国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主革命家。作者充分展现了蔡锷战斗一生的光辉历程和卓越贡献。1911年为了声援武昌起义,蔡锷在昆明发动领导了重九起义。战斗打响以后,起义军搭人梯、爬城墙、砍城门、挖地道,占领机械局,打开弹药库。在必争之地短兵相接,在巷战中白刃肉搏。最终占领全城,“重九”起义宣告成功,人们一致推举年仅29岁的蔡锷为都督。这次起义不仅埋葬了清王朝在云南的封建统治,还推动了贵州、四川的独立,为推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对此,袁世凯心有余悸,防异己调虎离山,召蔡锷进京,协理全国军务。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复辟帝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蔡锷间关万里,潜回云南,商议起兵,讨袁护国。他部署兵分三路,克叙州、下纳溪、冲泸州,在起义军摧枯拉朽的猛烈轰击下,摧毁了袁军之胆、袁氏之威,最终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梦想,再造共和,立下了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

作品着力描写蔡锷气质儒雅、沉毅果敢,不屈不挠、克己奉公,已成为历久弥新,广为传诵的经典故事;为百姓争人格,为民族争自由的廉洁从政的民主思想,更是震古烁今,永放光芒。起义成功后,云南百废待兴,蔡锷率先垂范,除旧弊治理云南;带头降薪,发展经济。当大弟“听说哥哥当了大官”,“想在云南谋事”,蔡锷不徇私情。当泸州被战火焚毁,百姓露宿废墟,他立即从军费中拨款购买芦席,围棚为屋,暂避风寒,赈济灾民。百姓王孝思中流弹牺牲,他不仅为其举行安葬仪式,抚恤家人,还亲自书写挽联:“才若晨星,国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歼绝;君等饮弹,我亦吞炭,与生而废弃,宁死而芬芳。”并痛哭下拜,举酒祭奠,让乡亲无不动容。蔡锷的民本思想,无私品格,穿越时空具有崇高的价值。他的这种精神也是一个国家强大、民族振兴、人们幸福的希望所在,值得发扬光大。

在艺术上,《蔡锷传》在广阔的生活画面中描写性格、塑造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蔡锷生于水车,长于山门,起于云南,成于四川,逝于日本,葬于长沙。同时,融历史记实与诗词典章于一体,增强传记的意蕴与文学性。3岁时,蔡锷应对杨先生的调笑“阳回春有脚”,应声道“冬至梅出头”;12岁中秀才老板出联:“小相公三元及第”,他答“大老板四季发财”;真是神童、天才,冠绝一时,作品蕴含了诗情画意。而蔡锷与朱德仰观寨门对联的合吟,蔡曰“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朱德应对“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既巧妙借用了蜀王遣五丁力士迎接秦女和张翼德夜渡巴州的故事,又融合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生动地刻画雪关山的险峻雄姿,抒发了护国军的正气凛然,胜利在握的豪情。

此书在古典章回形式上,借鉴《孽海花》等回目与结尾诗句对称的技巧,概括本回的题旨与内涵,如第十一回“夤旧缘转祸为福,履新职易地讲武”与结尾“正是:催生丽藻传千古,更教雄名动两京”,把蔡锷教授兵法的才能、效果形象地展现了出来;第二十五回“找证据搜查内室,谋对策运筹帷幄”与结尾的“正是:出谋划策于斗室中,排兵布阵千里外”,又将蔡锷高瞻远瞩,决胜千里的谋略表现得淋漓尽致。蔡锷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走向了永恒的时间和无穷的空间。

(《蔡锷传》 欧阳松柏、胡扬平著 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