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尺把长的小人在幕后表演""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生动描绘。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而产生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

孝义皮影戏是综合多种角色构成的,乐手、表演者、雕刻艺人缺一不可。演员不在台前而在幕后,虽对伶工扮相、身段不挑剔,但要求其在操纵、唱腔方面有超常技艺。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

孝义木偶皮影名段欣赏(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1)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有个传说广为流传

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戏起于战国,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如今,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皮影戏开始于汉朝。

据《汉书·外戚传》记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候,有齐人少翁深知汉武帝的心事。他花了3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了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少翁贴着帷幕操纵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 从汉朝起,皮影戏慢慢发展,各地的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剪纸等艺术元素融入其中,而因中国各地风俗的不同,皮影各具风格。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戏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文革"时期撤消。1978年恢复皮影戏演出,曾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赴英国交流访问演出。

1995年,孝义皮影中的武将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被全国人民认识。孝义皮影剧目丰富,现收藏有200余本,这些剧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对孝义皮影戏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戏曲发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了解皮腔原生态的唱腔结构。

孝义皮影制作工艺

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

"纸窗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孝义皮影唱腔与伴奏

皮腔是皮影戏的曲调,因皮腔音乐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故又称"孝义吹腔"。孝义吹腔是中国最早的民间吹腔之一。孝义皮影戏分皮腔、碗碗腔两种声腔。皮腔影戏以纸窗亮影,故又称"纸窗腔";碗碗腔影戏以纱窗亮影,故又称"纱窗腔"。皮腔的主奏乐器是小唢呐,唱腔朴实、明快、粗犷、活泼,有四句式和上下句式两种结构,保留有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

皮影戏的演出,除乐队外,主要有一人"说戏",一人"贴戏"。说戏者,边操作,边说唱,一出戏中生旦净丑各类人物的说唱和表演全由此一人包揽。贴戏者是说戏人的助手,主要负责准备影人,并担任次要角色的配唱。皮影戏剧目,过去都由师傅口传心授,一个好的说戏人,一般都能熟记三四十本剧目,并需具备各种熟练的操作技能。

孝义皮影人物造型

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三岁牛皮为雕刻上等材料。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

孝义木偶皮影名段欣赏(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2)

幕后表演

皮影戏班的说戏人,真可谓难得的特殊人才

一个戏班演员加乐队只需有七八个人就可开戏(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只要有十根木椽、六张席子、两扇门板,就可以搭建一个简易的草台,因此最易于普及。孝义皮影戏在演出中,有先演"打台戏",后演"正本戏"的习俗。

"打台戏"一般为神话戏和武戏,故事较短,红火热闹,操作技巧很高,最能显示表演操作者的高超技艺。如《收五毒》表现的是玉皇大帝令托塔天王李靖带儿子哪吒下界收服五毒(修炼成精的蝎子、蛇、长翅蜈蚣、三爪蟾和蜈蚣)的故事;《大变化》演绎的是孙悟空和各种妖魔鬼怪斗法斗智的故事等等,最适合少年儿童的欣赏趣味。

皮影戏的演出在孝义受到普遍欢迎,当地有民谣言:"五尺纱窗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哈孩童欢。"而皮影作品被广泛用于各种装饰,成为了一种产业。

孝义皮影艺术传承人——侯建川

孝义木偶皮影名段欣赏(扯一块白布便是舞台)(3)

侯建川

侯建川,男,54岁,山西孝义人,从事孝义皮影,木偶的传承工作,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义皮影戏)第八代传承人,山西省民间艺术家,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会长。

1990年,侯建川赴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研究班学习。侯建川学成归来,开始了拯救皮影戏之路。通过打听,他找到了创建于清同治二年皮影戏班社"二义园"的第七代传人武海棠。2004年,侯建川牵头成立了艺术学校皮影班,并拜老艺人武海棠为师。多年来,在老艺人的悉心传授下,新学员在皮影雕刻、操作技巧、皮腔唱法、乐队表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可以独立承担演出任务。

2006年,孝义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在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背水一战的侯建川贷款7万元,领着老艺人和一群学生赴会参演。就是这次演出,打开了皮影戏再登大舞台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