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有句古话——“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意思是,如果别人在你危难之际帮助了你,哪怕是再小的恩惠,将来你也应该加倍地予以报答。这句话在大洋彼岸的爱尔兰人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事情还要从那场史上罕见的人类大饥荒说起。

01 1845年,爱尔兰人深陷饥荒

1845年,爱尔兰人种植的马铃薯突然间全都患上了一种怪病。到了收获季节,农民们却发现,马铃薯早已烂在了地里。这种病实际上是由一种“晚疫病菌”引起的,很快就席卷了整个爱尔兰,农民们对此束手无策。当时马铃薯是爱尔兰人的主要口粮,它的歉收,再加上统治者英国政府的有意漠视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最终导致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大饥荒的爆发。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1)

【图1】1847年,爱尔兰艺术家丹尼尔·麦克唐纳的画作:一家爱尔兰农民家庭正在田地里查看他们种植的马铃薯,男主人目光呆滞望着远方,女主人趴在麻袋上痛哭,一股绝望的气息跃然纸上。

这场大饥荒从1845年起,一直持续到了1849年,史称“爱尔兰大饥荒”,俗称“马铃薯饥荒”。在此期间,爱尔兰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真可谓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最终,爱尔兰的总人口锐减了将近四分之一,其中有100万人被饿死,另有100万人移居海外,从此远离家园。

02 1847年,印第安人慷慨解囊

1847年是爱尔兰大饥荒最为严重、最为艰苦的一年,史学家称之为“黑色1847”。就在这样一个困苦不堪的年份里,绝望的爱尔兰人收到了来自遥远的北美大陆的一份捐款。捐款者是北美印第安原住民的一支,叫做乔克托人。他们在获知了爱尔兰人的悲惨遭遇之后,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感悲伤与同情。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2)

【图2】2018年上映的影片《黑色1847》,这虽然是一个复仇故事,却以1847年爱尔兰马铃薯大饥荒为背景,深刻展现了那一段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面貌。

乔克托人原本生活在密西西比州东南部,当时总人口大约2万多人,散居在六七十个部落里。但是在1830年,时任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签署了一项《印第安人迁移法案》。该法案授权联邦政府与印第安部落展开谈判,购买他们现有的土地,并将他们安置在密西西比河以西新规划出来的印第安人领地上。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3)

【图3】1846年,美国画家阿尔弗雷德·布瓦索的代表作:沿着河口行走的路易斯安纳州的印第安人,描绘了一个乔克托族家庭步行西迁的画面。

1831年冬天,乔克托人成为了第一个被迫迁移的印第安民族。他们远离了祖先的土地,忍受着暴雪、严寒、饥饿和疾病的侵袭,一路向西,艰难跋涉了大约500英里(805公里),才来到了如今的俄克拉何马州。这一路,有2500多人死去,最终在新的居住地安家落户的大概有17000人。所以,乔克托人将自己的这条迁徙之路,称之为“血泪之路”。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4)

【图4】艺术作品:1847年,印第安人向深陷大饥荒中的爱尔兰人提供友情援助。

正是由于自身的悲惨经历,乔克托人才会对爱尔兰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感同身受。当时距离他们在新的居住地落户不过16年。可以说,他们自己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也依然生活在贫穷和困苦之中。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募捐到了170美元,并慷慨捐赠给了爱尔兰人。

没错儿,的确是170美元。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个数字看上去少得可怜,甚至让人感觉有些可笑。但是别忘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礼轻情意重!更何况这份礼也“未必有多轻”。因为,那可是1847年!据美国史学家称,当时的170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2万多美元。其实,重要的不在于有多少钱,而在于这背后的那一片心意。而这一份心意,爱尔兰人“心领了”。

03 2017年,爱尔兰人义建雕塑

转眼之间,时光定格在了2017年。此时,这个世界距离那一次令爱尔兰人刻骨铭心的大饥荒已经过去了整整170年。那次大饥荒对爱尔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许多历史学家在研究爱尔兰历史的时候,都会将其分为“饥荒前”和“饥荒后”两个部分。爱尔兰人忘不了那次大饥荒,他们同样没有忘记的,还有在大饥荒中为他们解囊相助、雪中送炭的人们。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5)

【图5】爱尔兰人为纪念乔克托人捐助的历史而创建的雕塑:Kindred Spirits。

2017年6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乔克托族的酋长加里·巴顿远涉重洋,来到了爱尔兰科克郡米德尔顿镇的百利克公园,为一座有着特殊意义的雕塑进行揭幕。一同出席此次揭幕仪式的,还有科克市的市长西尔姆·麦克格拉斯,当地的政府官员,以及乔克托族一行约20人的代表团。

这座不同寻常的雕塑被命名为“Kindred Spirits”,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的意思。它是现在的爱尔兰人为了感谢当年乔克托人的恩德而特别建造的。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6)

【图6】黄昏中的Kindred Spirits,分外美丽。

这座雕塑不但造型精巧,而且寓意深刻。整个雕塑由9根20英尺(大约6.1米)高的不锈钢制成的鹰羽组成,每一根羽毛都各不相同。它们围成一个圆圈,形成一个碗状,代表着一个装满食物的碗,象征着在当年最艰难的岁月里,乔克托人向爱尔兰人伸出了友爱之手,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7)

【图7】爱尔兰人希望子孙后代能够永远铭记乔克托人的恩情。

早在2013年,来自爱尔兰科克市雕塑工厂的雕塑家亚历克斯·彭泰克就接受了米德尔顿镇议会的委托,开始着手设计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雕塑。在克劳福德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的帮助下,彭泰克完成了雕塑的设计创作,并于2015年将其安装在了贝利克公园里。2017年,在乔克托人向爱尔兰人捐助17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特别邀请了加里·巴顿酋长来为雕塑进行正式揭幕。

来自科克郡议会的乔·麦卡锡曾经表示,当年乔克托人的捐款是由贵格会的成员带到爱尔兰,并进行了分发。米德尔顿镇可能并不是当年捐款的直接受益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和在大饥荒之后出生的每一个爱尔兰人都有关系。乔克托人和爱尔兰人的这段历史佳话通过文字记载和口口相传,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如今这座雕塑的建成,将会让子孙后代都铭记这段历史,珍视彼此的友谊。

04 2020年,爱尔兰人知恩图报

一场大饥荒,将爱尔兰人和乔克托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并没有随着羽毛雕塑的建成而结束,这反而成了一个全新的开始。雕塑建成后的第二年,新当选的爱尔兰总理利奥·瓦拉德卡就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专程访问了乔克托人的保留地,再续两个民族之间的友好情谊。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8)

【图8】各届爱尔兰领导人都对乔克托人怀有由衷的敬意和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也一直试图加深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1992年,几名爱尔兰领导人就参加了乔克托人举行的——从俄克拉荷马州到密西西比州“重走迁徙之路”的徒步纪念活动。事后,乔克托人也投桃报李,他们特别聘请爱尔兰女总统玛丽·鲁滨逊出任本民族的名誉酋长,后者欣然接受。套用一句俗语,两者的关系“再上一个新台阶”。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9)

【图9】一位爱尔兰市民手写了这张便条,感谢组织者策划实施了此次为印第安人捐款的活动。

到了2019年,一场新冠状病毒席卷全球,许多印第安人保留地成了美国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全球最大的众筹网站GoFundMe上,一个旨在向印第安纳瓦霍族和霍皮族保留地进行捐助的项目已经筹集到了370多万美元。这笔钱将为那里的人们提供急需的饮用水、粮食,并改善卫生环境。而在捐款者的名单中,就出现了许多爱尔兰人的身影。

一位捐助了30美元的爱尔兰人在留言中写道:“瑾代表我们的祖先,向你们的祖先偿还一笔逾期未还的债务。保持坚强!”而一位捐了10美元的爱尔兰人则写道:“我现在失业了,所以很抱歉我没能捐助更多,但我希望这小小的捐款,能够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就像173年前你们的祖先所做的那样,它同样给我的祖先带来了希望。”

小结:

很显然,爱尔兰人民已经将当年乔克托人所做的善举,视为整个印第安人民的行为。他们要回报的已经不只是乔克托人,还有所有的印第安人。这也是“爱屋及乌”的一种表现吧。1847年的乔克托人或许也不会想到,当年他们所做出的善行,会对子孙后代,乃至两个民族产生这么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两个民族,一个有情,一个有义,共同谱写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美国最后的印第安人(美国印第安人向爱尔兰捐赠了170美元)(10)

【图10】各个历史时期,美国乔克托人的杰出代表人物的肖像。​

中国有句古话——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果这个世界的每个国家都能像乔克托人一样,去播种善良和友爱的种子,那我们的子孙后代必将沐浴在一个充满关爱和友谊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也必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文/世界历史那点儿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