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职场上,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代笔需要关注的方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代笔需要关注的方面(现在年轻人会用各种)

代笔需要关注的方面

现在职场上,一代不如一代还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从实习生那了解到现在年轻人求职,对于一些公司的网络测试和笔试,为了省力、省时、得高分不做炮灰,干脆请人代做、代写。各种代笔工作室也就响应这块市场需求应运而生。好多年前就听说了很多学生尤其是海外留学生,普遍用代考、代写服务,搞定论文和一些考试。有一些80后,迫于生活压力专门从事起代笔、代考类型的兼职副业。

这样看起来,95后、00后这新一代,取得准入资格和某些证书方面,比前人有较大水分。

他们可能会说,这种为了刷掉大量应聘者的测试是形式主义的、没什么意思、说明不了真正的能力、以后工作也用不到。“花钱买个安心,毕竟太低了HR就不看了”。的确有这个问题,但是有些方案和报告撰写的笔试还是有其意义的。以咨询行业为例,反正现在看起来,是两边都糊弄对方。时代变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人格和能力测试,更多的放在面试环节,对公司和候选人都更靠谱一些。现在感觉很多公司的面试官本身就经验不多、比较年轻、阅历不深,不太会在面试中深入准确地判断候选人。诸如:逻辑思维、有效经验、职业规划、交际人格、沟通风格、商务礼仪、成熟稳重等方面,缺乏一个面试框架方法体系。所以更多的就是看看出身背景、看看过往公司标签、看看性格和人对眼不对眼。

回想当年笔者所在的中字头咨询公司,负责招聘面试的HR和执行董事,选的人,后来事实证明都很让人佩服其慧眼的。印象中那3年进的几批人,只有一个不太合适做了一个项目然后就淘汰了。其他的后来都可以说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奉献了若干骨干人才。有IBM、华为的高管、有地方大型民企的副总、金融领域的投资人等等。

回看10-20年前,60、70后、85前前辈写的那些报告,比现在质量高很多;办的事比现在扎实稳重很多,基本都是实打实的。现在前辈们不干了,年轻人该接棒了,但是整个行业,不论本土还是外资公司,都走下坡路了、行业风气世风日下了。有传承不力的原因,也有两代人成长历程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三观差异的原因。

多数公司对年轻人已经没有了以前那么完善的培训体系,像《金字塔原理》《沟通》《时间管理》《商务礼仪》《建议书写作》《项目设计》《定量调研》《访谈技巧》《报告写作》《演讲》等,反正前几年问某K字头老牌外资咨询公司的项目经理,进公司后接受过什么培训,对方说是什么都没有就上项目瞎做了。有的公司,即便是偶有几门,讲师也不如当年60、70后讲的那么生动、充分了。

可能是公司也觉得反正现在年轻人离职频率高、待的时间短,费劲培训一顿、人一走、白浪费了。现在项目金额也低了,对质量的把控就差了,直接用便宜的新手、赶鸭子上架、能赚多少赚多少了。行业逐渐失去了手艺人的工匠精神。记得当年咨询公司的老板给我们做新员工培训时说,写报告如同木工匠,即便没有PPT,我们用铅笔、直尺、白纸,照样做出逻辑严谨、有语言和形式美感的呈现。

这么看,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呢?

这个好像也不是,只能说是某些行业和职业有严重人才断层。

笔者今年用了俩实习生,一个97、一个02,基本代表了95后和00后;一个山东女生、一个深圳男生;一个英国海归、一个法国美国双学位在读。由于疫情滞留国内找实习。感觉都还是挺灵的,女生工作能力尤其强,在基本培训和指导后,几天时间给平安攒出来的《健康险研究咨询报告》还像模像样的、给甲方汇报过了,从业多年的专业分析师也拿去借鉴学习了。要说独当一面、调研、访谈、BD这些方面,比十年前的85后优秀苗子还是弱一些,主要是没那么大气、积极、勇敢。

02年的这个因为年轻,基本功就差,团队意识、工作效率、语言能力都有待提高,工作中玩心也很重,但是小伙子心气不低,谋划着要创业、做教育规划平台。干了不到3月,出产的东西不太好,受几句点评,就顺势不干了、回家听妈妈的话去申请深圳的大学了。无可厚非,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还没怎么实习呢,即便是大三大四的实习,表现的好像也就那样。

可能这种知识性的行业和职位,短期来看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像一些自媒体、游戏、娱乐等工作,可能一代更比一代强呢。毕竟对一些新事物、新技术、新模式、新玩法,不需要经验积累、甚至经验是包袱,也不用前辈培训教育,就适合年轻人去开拓引领。转念一想,或许那些传承不力、一代不如一代的行业和工作,可能在社会发展中就是要被年轻人遗弃、淘汰消亡的。

很多有钱人的孩子,对未来职业规划,我看管培生名单里填的职业方向都是些投资人、KOL、创业者、职业经理人。基本的苦活、累活都是垫脚石而已,将来不必久做这些社畜工作。现在流行说:

选择比努力重要,

运气比实力重要,

平台比业绩重要。